|
教育部对中央电大八个本科专业分别进行检查 |
2009-04-30 |
|
教育部专家对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进行总结性评估专业检查
教育部对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进行总结性评估专业检查
按照教育部《关于进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专业检查的通知》,教育部组织专家于2007年4月7日至8日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开设的专业进行为期两天的专项检查。
专家组对法学、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金融学、小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英语等八个本科(专科起点)专业分别进行了检查。通过认真听取和审阅专业自评报告、现场提问、查阅相关档案资料、举行教师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方式,专家组对中央电大专业情况进行了深入、全面了解,并就专业检查情况进行了反馈。
专家们对中央电大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一线培养了大量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表示赞赏,对电大开放教育试点的专业、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以及中央电大在全国电大组织实施教学和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表示由衷的高兴,并对电大今后的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阐述了中央电大试点项目总结性专业检查的意义和要求。她说,教育部正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一工程共有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四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电大开放教育试点作为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质量工程”的六个方面都有紧密联系。对电大开放教育的专业检查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检查的过程也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引导和检验。因此,教育部对此次专业检查工作非常关注。她强调,作为国家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电大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希望专家能够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出发,坚持标准、客观公正地做好这次专业检查工作,为电大今后的发展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
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认为,教育部组织高水平专家组对中央电大的专业建设进行专项检查,体现了教育部对中央电大教学工作的高度信任、关心和重视,是对广大学生和教师的极大激励,对电大的各项工作也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专家们对电大师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分析,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央电大的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葛道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体情况汇报中介绍了电大概况、项目由来、总体思路与进展、特色与创新、问题与困难、“十一五”思路等内容。
据了解,中央电大实施试点项目的总体思路是: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适应需求为宗旨,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整合资源为基础,以模式构建为重点,以质量保证为核心,举中央电大之力,聚电大系统之能,边研究、边实践、边产出,为社会特别是基层培养大批合格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
葛道凯说,按照这一总体思路,试点项目实施八年来,电大系统不但增强了办学实力,扩大了教育规模、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而且形成了鲜明的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五大办学特色: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办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手段的现代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系统整体运作。在理念、模式、技术和机制四个方面有明显创新,电大已经成为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公平的砝码、学习者充实自我和增进动力的补给站。
葛道凯也同时强调,目前电大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问题主要是教学模式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探索。困难主要是在地方教育机构调整和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中,电大系统的完整性受到冲击,对电大面向基层、农村和边远及民族地区办学的一体化运行造成了影响;进一步推进开放和深化改革还受到一些政策的制约等。
据葛道凯介绍,电大“十一五”发展方针是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发展思路是理念引导、定位先行、固本培元、度势发展,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努力,将电大建成拥有一流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一流远程教学资源、一流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一流远程教育研究水平、一流远程教育队伍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系统,综合办学实力居于世界远程开放大学前列。主要措施是实施六项工程:课程平台搭建工程、队伍素质和科研能力提升工程、质量保证和学习支持服务强化工程、电大系统建设推进工程、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工程、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推展六项计划:证书教育推进计划、特定人群教育发展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计划、对外合作与交流计划、社区教育推展计划、电大文化建设计划。
葛道凯表示,电大将始终坚持声誉和质量是生命、优质服务是根基、强化开放和系统建设是未来、高效运行是保障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汇聚最优质的学习资源、提供最体贴的支持服务、运行最高效的办学网络、开展最鲜活的科学研究,搭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大平台,为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何菁 李令群 姚文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