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名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北大平民学校首期学员 |
2009-04-30 |
|
本报北京9月23日讯(记者 王珺)今天下午,河北姑娘祝亚萍和与她一样在北京大学后勤服务部门工作的52名外来务工人员一起,成为北大平民学校第一期培训班的学员,并在北大校史馆上了第一堂课。
学员们说:“通过参观校史展览,我们对北大的历史和校园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兼平民学校教务长丁小浩告诉记者,平民学校第一期培训为期4个月,上课时间定在每周周末,培训内容包括健康向上的人生、职业发展观和文化技能普及两大系列。
北大副校长兼平民学校校长岳素兰把创办平民学校归纳为3个“需要”:一是实现北大发展目标的需要;二是务工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三是传承北大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据介绍,北大平民学校将对“高校教学资源 志愿者”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希望将来能在全国高校加以推广。
早在8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曾在北大举办过“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那么平民学校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文槿说:“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务工人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已经成为21世纪职业教育和培训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她认为,北大平民学校的建立,标志着一种终身学习新模式的诞生,标志着外来务工人员又有了一条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途径。
《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4日第1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