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全民学习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走访北京京郊看教育怎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009-04-30
  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学校应该怎样去办?农村建设人才从哪里来?农业院校如何开展科技扶农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进京郊的门头沟区、平谷区和密云县进行采访。所见所闻,令人感到欣喜。北京市这三个区县的实践与探索,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教育怎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月29日下午,在京郊门头沟区职成教中心的一间烹饪教室里,10多位农民正在接受厨师的现场培训。

  48岁的郑英年眼睛死死盯着厨师的一举一动,生怕漏掉关键的操作要领。她是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菱角村的村民,几年前家里就办起了“农家乐”。她说:“上这儿来学做菜,不仅不收我们学费,还管午饭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心培训部主任郭同山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中心专门为全区‘农家乐’从业人员举办的第六期烹饪技术培训班了。”

  如今,在京郊农村,像这样专门针对农民免费举办的技能培训越来越多,培训的内容涉及果树种植、农产品加工、手工编织、烹饪等很多方面,由此造就了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

  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在门头沟、平谷、密云等几个京郊农村区县,目睹农民学习知识技能的场景,听到许多农民靠技能致富的故事,与到农村挂职的农大博士生交流……在近距离观察京郊农村近年来发展变化的同时,也深深感觉到京郊农村通过教育改变面貌的实践与探索,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农村学校怎样办?

  农村学校在做好普教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和知识技能培训的任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

  今年已经50多岁的张淑荣,是门头沟区东辛房小学的校长,也是东辛房村社区教育分中心的校长。学校的大门口挂着两块牌子,学校不少教师既教小学生,又教成人。门头沟区教委副主任王东生解释说,这叫“一校挂两牌、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

  东辛房小学在社区教育专干的协助下,经常举办针对村民的文明礼仪、健康卫生方面的讲座,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前,夏天学校开家长会时,总有一些家长光着膀子、穿着拖鞋就来了。”张淑荣说,“现在好了,家长们到学校都穿着整齐、文明多了。”

  如今,在京郊门头沟、平谷等农业区县,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都像东辛房小学一样,除了做好义务教育工作外,还要承担社区内农民素质提高和技能培训的重任。

  地处北京市西郊的门头沟区,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区,全区山区面积达到98.5%,农民居住非常分散。这种情况下,门头沟区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构建农民教育的网络。

  目前,门头沟区已在全区29所普、职类学校建立了社区教育分中心和培训点,辐射全区90个居委会;在57所普、职类学校建立了乡镇成人学校的分校和培训点,辐射全区186个居、家、村委会,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276个居、家、村委会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让农村学校挂社区教育中心牌子,会不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呢?张淑荣回答:“不仅不会影响,还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呢。”

  张淑荣说,学校与社区关系密切,社区的资源也为学校所用,特别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社区里有一位老人唱评剧很出名,张淑荣琢磨,何不请她到学校教学生唱评剧,没想到老人很高兴,教得很认真,后来学校成立“评剧团”,还参加比赛获了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农村学校承担农民培训任务后,村民的组织工作和经费保障由谁来承担?门头沟教委副主任王东生解释说:“当然主要由政府来承担。”他向记者列举了区政府专门建立的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社区教育专项制度:

  一是教育专干制度,即由区教委向全区各乡镇派遣教育专干,接受教委和乡镇的双重领导,负责协调农民教育工作。

  二是校长联席会制度,即由乡镇牵头定期召开辖区内校长联席会议,通报社区教育年度工作计划等。

  三是社区联席会制度,即由学校牵头定期召集学校周边村委会开会,听取村民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经费保障制度,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奖代补”制度,即按照各乡镇年度培训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给予经费补贴;另一个是“经费捆绑”制度,即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各自拿出用于农民教育的专项经费,“捆绑”使用。

农民培训怎么抓?

  对农民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应当结合农村的实际因势利导,农民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绝不能从主观出发。

  平谷区黄松峪乡刁窝村农民何金义,坐在自家的电脑桌前,熟练地打开电脑、点击鼠标,很快就进到自家的旅游信息网页。50多岁的何金义,说起话来掷地有声:“我们家搞民俗旅游好几年了,一年毛收入15万多元哩!”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何金义家里几年前就买了电脑,刚开始他对电脑一窍不通。后来,他参加了村里免费为村民办的电脑知识培训班。“现在,我不仅会打字、上网,还能自己制作简单的网页”,何金义自信地对记者说。

  如今,在平谷、门头沟等京郊农村区县,像何金义这样接受各种免费技能培训的农民越来越多,特别是每年11月份到来年3月的农闲时间,更是农民培训搞得最红火的时候。

  农民培训工作应该怎样开展?如何才能抓出成效?门头沟区教委副主任王东生说:“搞农民培训,绝不能从主观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要事先搞好调研,因势利导,农民需要什么技能,就教他们什么。”

  最近几年,在京郊农村兴起一种叫“农家乐”的民俗旅游业。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服务形式,成为不少农民致富的一种方式。仅在门头沟区和平谷区,这样的“农家乐”旅游接待户就分别有500多户和700多户。

  但是,由于在接待礼仪、客房管理、食品卫生和厨艺知识等方面缺乏基本的技能培训,不少农民家庭办的“农家乐”经营效益并不太好。为此,门头沟、平谷等郊区县,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农家乐”从业农民免费进行技能培训。

  2004年,门头沟区教委和区旅游局联合举办“农家乐休闲产业管理经营人员培训班”,区职成教中心教师深入到8个乡镇对510多户“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了接待礼仪、客房管理和食品卫生等技能培训。2005年,区教委利用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敞开大门,把农民请进学校的专业教室,分期分批举办全区“农家乐”从业人员烹饪技能培训班,提高“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水平。区职成教中心还组织厨师直接下到村民家中,进行入户培训及指导。平谷区从去年年初开始,也针对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农民,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知识和技能培训,先后培训了3100多人次。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纪念品销售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平谷区的黄松峪、镇罗营、大华山等乡镇的成人学校,从去年开始举办了农民手工艺编织培训班,一年来共培训700多人。

  培训使农民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也加快了他们致富的步伐。以平谷区为例,该区的镇罗营镇玻璃台村、金海湖镇将军关、大华山镇挂早峪是三个旅游新村,共有149户农民开展了民俗旅游接待,2005年共接待游客7.9万人次,总收入达到180多万元。

农村人才哪里来?

  要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必须把目光投向农村和农民,通过成人学历教育培养有较高知识技能的农村人才。

  陈晓永是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寨村的一位农民。在村里做妇联工作的她,自1992年高中毕业后就再没进过学堂。那时候,她羡慕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梦想着自己也能上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让陈晓永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个梦想居然在13年后变成了现实。

  2005年4月16日,平谷电大专门针对农民举办的“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大专班开课了。这一天,陈晓永与其他54名农民端坐在北京电大平谷分校的教室里,开始聆听专家教授的讲课。

  今年3月30日上午,在南独乐河镇社区教育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陈晓永高兴地对记者说:“每天晚上,我和上五年级的女儿一块看书学习,老公对我上大学也很支持。我相信我一定能拿到大专文凭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4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平谷区对这项计划特别重视,区政府每年拨专款10万元支持,区教委负责组织实施,北京电大平谷分校通过远程开放教育形式承担办学任务。

  2005年,平谷区在调研基础上,选择山东庄镇、独乐河镇和镇罗营镇进行试点,首批招生55人,专业为“农村行政管理”,把培养重点向在职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倾斜,以帮助他们提升管理能力。今年,平谷区又在6个乡镇稳步推进这项培养计划,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行政村推荐、镇政府审查、教委把关、上级电大终审的程序,以确保生源全部是农民。

  针对农民大学生居住地比较分散、交通不便、学习条件较差的实际,平谷电大在教学模式上采取“集中面授 送教进学习点”的形式,每学期集中面授10次左右,聘请清华大学、农科院、农学院、市电大等单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博士生来校授课,进行课程辅导。

  通过学习,农民大学生在用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农村的面貌。平谷区北独乐河村委会主任王庆林,入学时已39岁。刚开始,王庆林怕自己岁数大了不敢报名,通过镇长的帮助才打消了顾虑;入学后,他新买了电脑,重新学习了汉语拼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一学不要紧。通过对《农村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农业推广》等课程的学习,王庆林对村里的规划打起了新算盘。首先,他将村里的生活垃圾由以前的分散处理,改为了集中处理;其次,北独乐河村一直有30亩荒山薄沙地闲置着,他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在这30多亩“废地”上建一个规模化的养殖场,目前已经动工建设了。

  “育农民人才,促村村发展”。据统计,现在平谷区170名农民大学生中,现任村干部的占1/3,他们分布在平谷区1/4的行政村。

科技扶农如何扶?

  农业院校应承担起科技扶农的历史责任,以项目为重点,鼓励师生深入农村,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

  王海斌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博士生,眼下正在京郊密云县挂职担任县长助理。从今年3月份开始,他一直在努力促成一件事:在中国农大和密云农村之间引入一个企业的平台。

  他说:“来密云挂职后,我发现这里的农产品规模小而分散,农民往往是增产不增收。如果能够在农民和市场中间引入一个企业的平台,将会有利于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和品质改良,从而有利于农民增收。”

  王海斌到密云县挂职县长助理,缘于中国农大自2004年底与密云县合作开展的“红色1 1”科技行动,即农大10个博士生党支部与北京密云县10个村的党支部进行共建,100名博士生进村,1个党支部带动一个村庄,一名博士生党员帮扶1个农户,有重点、分层次确定帮扶对象。现在,这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拓展,除了博士生外,很多本科生、教授和博导也都参与了进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红色1 1”行动开展过程中,农大博士们通过一个个项目来开展科技扶农工作。眼下正在密云县挂职科委副主任的朱万斌,去年春节前和几位同学在河南寨镇建起了一种新型沼气池。这种沼气池可以有效解决京郊农村废弃物的污染,还可以实现能源替代。

  密云的板栗远近驰名,但农民们只能拿到板栗销售利润的很小部分。在密云县挂职农委副主任的中国农大农经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刘力筹划建立一种新型农民合作社制度:利用产供销一体化的合作社,直接收购农民手中的板栗,让农民尽可能多地获利。

  说到科技扶农这个话题,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教授很有感触。3月30日下午,在平谷区大华山镇苏子峪村的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王有年说:“我长期在京郊农村跑,与农民接触越多,我就越是对他们有感情。我们搞科技扶农,就是要帮助农村发展经济,帮助农民致富,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农业院校应当如何为农村服务?王有年说:“从我们学校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就是要以项目为切入点,鼓励师生多往农村跑,多与农民打交道,在农业生产和为农服务的实践中完成自己的论文。”作为北京市属唯一的农林类高校,北京农学院多年来在为京郊农村经济发展上,作出了惊人的成绩。仅“十五”期间,学院就在京郊农村推广高新技术成果120项,农业推广效益达到12亿元。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平谷是全国知名的“桃乡”,种植大桃成为平谷许多农民增收致富的主业。但是,农民们要想种出又大又甜的桃子来,就离不开农学院专家的技术指导。如今,在平谷农村的桃园里,经常能看见北京农学院教授的身影。

【一线声音】 建立农民培训专门机构

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委副主任王东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门头沟区从2002年开始大力整合教育资源,推进“三教统筹”,依托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源,开展农民培训服务。这种做法目前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全区教育系统已经初步形成共识,即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用新的标准来衡量学校和校长的工作,学校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在此,我也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设立开展社区教育和农民培训的专门机构,并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专门的教师编制,使“三教统筹”能够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学校与社区实现“双赢”

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辛房小学校长张淑荣:

  “一校挂两牌,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的策略,非常符合农村教育的实际。一方面,学校的资源,如操场、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等,可以向社区的村民、居民开放;另一方面,学校也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为学校的教育服务,如聘请民间艺人在学校开展十字绣、刺绣、剪纸等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学校的建设离不开社区的配合,社区的发展更需要学校的帮助,学校资源社区化、社区资源学校化,实现了学校与社区教育的“双赢”,开拓了教育空间,优化了育人环境,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农村需要复合型人才

北京市平谷区北寨村大学生村长助理贾辉:

  我是去年从北京农学院毕业后到农村来当“村官”的。在农村工作一年多来,我感到农村最缺乏的是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具体来讲,农村需要既懂科技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农村的村干部和村民素质普遍不是很高,有关部门应当在继续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基层任职的基础上,做好基层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另外,对农村干部的培训也要加强,要引导农村干部将先进的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

【采访手记】教育服务新农村要符合农村实际

  京郊农村这些年变化很大。作为一名教育记者,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到京郊农村进行深入的采访,看看教育在农村发展进程中起着多大的作用。

  的确,当我们走进门头沟区、平谷区和密云县的农村后,所见所闻令人欣喜。可以说,京郊农村抓准了教育这个基础,通过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致富技能,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几天的采访下来,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五个做法:一是门头沟区在全区所有农村学校开展了多年的“一校挂两牌”工作;二是门头沟和平谷眼下搞得十分红火的农民培训;三是专门面向农民的电大大专班;四是中国农大主动与密云县合作开展“红色1 1”科技行动;五是北京农学院和平谷区开展了多年的技术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五个做法虽然各有侧重,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因地制宜发挥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能搞形式主义。

  先说门头沟的“一校挂两牌”。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是:这个做法的最初出发点是为了落实市里提出的“一个乡镇建设一所社区教育中心”的要求,但由于门头沟区98%以上是山区、农民居住相当分散,在经过认真思考后,区里才想出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教育资源的办法。由此可见,建设新农村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来发挥教育的作用,而不能搞一些不切实际、不受农民欢迎的“花架子”。

  再说对农民开展素质和技能培训。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帮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本领。但是,怎样对农民进行培训,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门头沟、平谷这两个区采取的办法是:先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农民的愿望,然后再据此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真正做到“农民想学什么,就教他们什么”。

  最后再说在农村办电大大专班的做法。建设新农村最关键还是还靠人才。与全国各地农村一样,京郊农村同样缺乏人才,特别是缺少能够最终留在农村的人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借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之机,决定充分利用电大的远程教育资源,在京郊农村普遍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京郊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另外,中国农大、北京农学院主动与京郊农业区县加强合作,为高校怎样开展科技扶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27日第3版
     相关链接
    ·“彩虹”架起求知桥:远程教育在部队落地生
    ·社区教育:植根新农村建设沃土
    ·中职专业课程改革:让学生"乐学"
    ·京首个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招生 需参加成考
    ·北大清华等高校230多名保安获得大学文凭(组
    ·自学考试搭建起终身学习“立交桥”
    ·江西开展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实践性考
    ·大四女生曝招生代理内幕 事先设计“吹牛”
    ·网络教育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成人求学主要途
    ·“居转户”细则出台 “新上海人”成考证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