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室变身“教学工厂” |
2009-04-30 |
|
“捣墙”只是一种形式,它背后折射出的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理念的转变和改革的勇气。将教室建成“教学工厂”,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从实验室、实训室再到生产性实训基地,这背后完成的是“从学科教学到职业教学,再到现代高职教学”的教育理念大转变——
■周俊朗 姜瑜
敢为人先的温州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06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发起了一场“捣墙运动”,一堵堵标准的教室墙壁被捣掉,教学楼建成了一个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院30多个专业都建立了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教学工厂”。例如,学习机械专业的学生就在机器上边操作边学习;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裁剪制作服装;学习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理论知识、画图纸,还要在实训室里砌墙、扎钢筋。这种办学模式被同行誉为现代高职教育的“温州模式”。
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11月,笔者来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除了朗朗的读书声外,还夹杂着一阵阵机器轧钢筋的声音和榔头敲击墙壁的声音。在实训3号楼的三层,十多名工人正在捣墙,不一会儿三四间教室的墙壁被全部打通。据学院建筑工程系的一位教师介绍,捣掉的教室准备建一个全智能装潢实训室,将引进温州大型的装潢公司,并按照最新家庭装潢风格改建,装上家具、全自动窗帘等。“以后装潢设计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在这里进行装潢实践,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在该实训楼一层的建筑工程实训中心,笔者数了数挂在墙上的牌子,这一层足足有混凝土施工、砌筑施工、钢筋施工等17个实训室。设备大多数是校企合作购置的,企业还派了一些技术能手给学生当“师傅”,建工系的学生就在这里上课、实训。
“企业要求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适应性要强,到了企业后就能用。可学校毕竟和工厂不一样,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引进行业、企业的‘大课堂’。于是一大批教师被派到企业去锻炼,企业的一些技术人员被请到学校给学生上课。接着学院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捣墙运动’,建成一个个全真的职场环境。”该院院长丁金昌介绍说。
从2006年开始至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已完成了“捣墙运动”一期工程,8幢教学楼有5幢被改成了实训楼,建成了126个实训室,机械工程系、电气电子工程系、轻工系、建筑工程系、计算机系、工商管理系、财会系、人文系等8个系的35个专业都有各自对应的实训室。同时,学院立足温州经济发展的特色,重点建设了鞋类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电机与电器、机械设计与制造、建筑工程、现代商务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捣墙运动”收获了什么
有着“捣墙院长”之称的丁金昌说:“大刀阔斧的‘捣墙’只是一种形式,它背后折射的是学院办学理念的转变和改革的勇气,实现的是以颠覆传统的教学形式来促使教学理念的转变。高职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我们要培养的是高级‘蓝领’、是高技能人才,而在传统本科式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室中是培养不出高技能人才的。将教室建成‘教学工厂’,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从教室(实验室)到实训室,再到生产性的‘教学工厂’,看似形态上的转变,实质上完成的是从本科压缩饼干式的学科教学体系,到体现技能训练的职业教学体系,再到适应于工学结合的现代高职教学体系的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
随着改革的深入,师生都喜欢上了这项“捣墙运动”。笔者在建筑工程实训中心看到,建工系建经0601班、0602班的80多名学生,5人一组一字排开,正在学习砌墙、装饰墙体,实训指导教师一边指导一边提问:“砌墙操作的安全细则是什么?”“如何目测墙体的垂直度?”学生一边有条不紊地操作,一边回答教师的提问。一节课后,每组学生都能完整地把一米多高的墙体呈现在指导教师面前,并为墙体贴上了瓷砖。课后,实训指导教师用专业仪器、专业要求和专家的眼光对每一件“作品”进行测试,然后打分和评价,指出不足。
捣墙后,该院的实训基地引进了多家企业开始生产运作。与此前仿真实训不同的是,现在学生所接触全部是“真刀真枪”的实训内容。在该院与建达公司合作建立的精密模具生产性实训基地,每一个穿着浅灰色工作服的企业员工旁边都有一个穿着蓝色工作服的顶岗学生。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边学边做,做出来的产品直接投放市场。因此,顶岗学生谁也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学生就是在“实战”中提高了技能,学到了真本领。
在整个一层楼的制鞋流水线上,每一个工位上都有技术工人在指导学生操作。据介绍,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制鞋生产线,总投资130多万元,由学校出资60%,温州鞋机商会投资40%,后者还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机型更新。这一实训中心不仅满足了教学需要,而且还成了本行业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展示窗口,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去年毕业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小李,是龙湾区一家机械制造公司的高级技工。他说:“上大三时正好赶上学校的‘捣墙运动’,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都是摸着机器过来的,经历了‘真刀真枪’的实践磨炼,到了企业后发现自己比其他人动手能力强多了。”
据了解,温州职院实训基地每年都走出近3000名高技能的“高级蓝领”,他们正是在校期间掌握了“生产产品”的能力,走上岗位后,大多数人显得游刃有余。“温州职院的毕业生能够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过渡’,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实很强。”一位企业老总说。
未来高职教育新方向
随着“捣墙运动”的深入,学院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逐年上升,从原先的45%增加到56%,还有20多个专业建立了“实训与生产合一”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加深了校企合作的力度。温州建达电子有限公司、温州安信科技有限公司、温州名欧服饰有限公司等27家民营企业入驻校园,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抛出绣球,主动要求与学校合作,入驻学校。
据介绍,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学院的场地和设备提供给企业使用,企业派项目组技术人员及员工进驻校园,由企业负责生产。企业入驻校园后,合作基地所有设备的运行、保养及维修等均由企业承担,并无偿为学院提供生产性实训指导和所需的材料消耗。企业承担的这部分培养成本,在整个学生的培养成本中占近50%,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学校也成了许多企业的“文化传播营”、“人才储备库”、“新产品研发中心”。
正是因为把传统教室格局变为“教学工厂”,才使学生在校园内就感受到了企业真实的生产氛围,实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三个合一”,即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以及教学与技术开发、服务合一的“教研合一”。
丁金昌认为,有了这些生产性实训基地,半工半读、工学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变得切实可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都被融入了浓厚的职业氛围。
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推进,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的学生“双证书”获取率为100%,全院学生的“双证书”获取率为94.2%,在合作企业预就业的比例达93.86%。
院长观点: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金昌:
“捣墙运动”带来职教理念大转变
“捣墙运动”是学院全面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打造高职教育温州模式的一项重要举措。我认为,“捣墙”只是一种形式,它背后折射出的是学院办学理念的转变和改革的勇气。将传统教室格局变成“教学工厂”,让学生在校园内感受企业真实的生产氛围,彻底打破了学科型教育理念的束缚,切实提高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同时也为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深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必须高度融入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我们引企入校、把教室改建成“教学工厂”,推倒的不仅是物化的隔墙,更是一堵堵理念的隔墙、精神的隔墙。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全院上下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热潮,课堂形式变了,教学手段也变了,教学压力也随之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很多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自我“增值”,以适应新的高职教学要求;一批企业的能工巧匠走上讲台,成为实训指导教师。校企共育人才、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最终形成了“以育人为本,双赢为基础”的长效机制,即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的保障激励机制、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和文化融合的交流沟通机制。
《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2日第7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