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话题】职业教育怎样推进课程改革(图) |
2009-04-30 |
|
|
禹天建/绘
主持人:
本报记者:潘光
访谈嘉宾:
潘翔: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育研究所教授
戴士弘: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基地主任
【本期话题】
天津市近日确定10个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领域,作为中职课程改革的先行军,并将根据课改需求对各学校任课教师开展多项培训;黑龙江省将以往中职学生先学文化课、再学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最后实习就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改为“先会后懂再提高”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中先安排学习实践技能,后安排学习理论知识,并推出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指导方案》;北京市去年以来已在中职15个专业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当前,职教课程改革在职业院校已成席卷之势。怎样更有效地推进职教课程改革,记者就此请教了几位职教专家。
职教课程改革关键是师资
记者:目前,职教课程改革得到了众多职业院校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您觉得这当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潘翔:目前,在教育的3个战略重点中,职业教育是薄弱环节;在职教的软硬件建设中,软件是薄弱环节;在课程建设中,师资是薄弱环节。去年以来,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举办了10余次职业院校师资的课改培训、研讨和论坛,邀请职教专家就职教课改方向更新教师观念,讲解改革方法,已有800多所院校的3000多名教师了解了改革模式,增强了改革信心。职业教育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要把知识人才体系改为岗位能力人才体系,把学科体系改为工作过程体系,不改不成。否则教学就不能适应学生实际和企业实际,就没有职教特色和质量。但改起来确实很难,教学的体系、方法、思维、套路都要改变,目前又没有成形的模式可以借鉴,教师普遍存在心理焦虑。建设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必须把教师作为关注点。
戴士弘:课程有如跑道,要在确定的方向和范围内加强设计和衔接,要有相对规范的套路。项目课程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真实的项目化组织,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达到形成能力的目的。从职教课程体系的整体来说,各专业需要形成相对的规范,同一层次、同类专业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应该基本相同;岗位目标的提高、技能的发展递进、同类专业的不同层次要形成接力。这样才有助于建设职教体系,有利于开通职教人才的发展道路。在目前阶段,各校搞课改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分头的探索容易造成课程开发的重复投入,而且缺乏相对的规范,效率偏低。课程方案的优化和体系化,需要通过师资培训达到交流和统一。
职教课程改革难点在观念
记者:目前,职教课改的思路已经基本清晰,但是一些职业院校推进课改难度很大,这是技术问题还是观念问题?
潘翔:职教课改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学做结合’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一些学校推进改革的难度大,主要是教育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和对岗位的熟悉程度不够,以致改起来无从下手或力不从心。因此,提高教师的职教观念和实践水平是搞好课改的先决条件。
徐国庆:没有观念的转变,就会严重阻碍改革的进程。目前,一些教师认为,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受挫生,高职学生大多是高考受挫生,学生入学分数低,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个学生观需要转变。就如鸭与兔比赛,优势各有千秋。比游泳,鸭子强;比赛跑,兔子强。教育,应该让优势在“游”的学生游得更好,让优势在“跑”的学生跑得更快。这就是“因材施教”。搞好职业教育,不要单纯以文化课的分数论人才,要从人才类型的视角,发现并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要把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建立专业志向,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还有人认为,要先给学生打好宽泛的文化基础,然后开展专业教学。这种教学观需要转变。职教生是因为不愿接受知识积累式的教学方式,才在应试教育中呈现劣势的。这类学生“只有面对问题无法解决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开始”。因此,要在技能需要的引领下,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兴趣和重视。学科人才的培养,知识是储备,有如盖楼房,要先打好地基再往上盖。而技能人才的培养及能力的形成,有如树之生长,是边扎根边长大的,实践与经验,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际,是根深与叶茂的关系,要用生长的观念来对待。职教的课改,不是知识加技能,而是突出与技能对应的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学会技能和运用知识,是从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多项,形成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要实现的是工作基础的宽。“宽”是目标,不是起点。
职教课程改革要形成体系
记者:戴教授提出了建设职教体系和开通技能型人才发展道路的问题,这在课程改革中怎样体现?
徐国庆:按照人才类型开展职业教育,按照工作过程改革教学,必须打破学科体系,把知识逻辑变为实践逻辑。教学,要从学科体系变为工作体系;课程,要从知识结构变为项目结构;环境,要把传统教室变为职业情境;教师,要从“为讲而讲”变为“为做而讲”;评价,要从学术要求变为岗位要求。这就必须建立起职教的建构体系。如果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各自都有自己人才培养定位下的能力建构体系,就能够形成技能型人才的接力体系,进而构成职教人才的成长体系。开通职教人才的成才路,职教的课程改革有基础性和长远性的意义。
戴士弘:研究社会规律的是文科人才,研究自然规律的是理科人才,搞工程设计的是工科人才,而把知识变成商品、物质财富和优质服务的是职教人才。在经济社会的人才结构中,职教人才占到了60%多,这是一个专业覆盖面广、技能要求高的人才群体。职业教育的教学,不是教课本,而是教做事,以及怎样把事做得更好,是有明确岗位能力目标,围绕项目整合对应知识,以任务为载体,在职业情境中提高职业能力,有知识的突出应用指向的教育。因此,这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其他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类人才的成长,必须建立适合职教人才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需要行业、企业、教育科研以及职业院校的共同参与,共同筛选、制定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套路。因而,亟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牵头组织,以减少企业调研、能力分析、课程体系、专业标准、课程标准、项目设计等方面的投入成本,提高效益,加快整体改革的速度。职业院校的师资培训,要按照新的课改思路和实践加大力度,并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向适合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开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