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订单生”频遭撤单 专家建议校企抱团取暖 |
2009-04-30 |
|
“订单生”频遭撤单 专家建议校企“抱团取暖”
前些年,受“技工荒”影响,一些职业学校招收了不少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拔、按企业要求培养的“订单生”。“定做”出来的学生有专业特点鲜明、针对性强等优势,成为蓝领市场的“抢手货”。而如今,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相关企业纷纷缩减用人计划,昔日供不应求的“订单生”遭遇了“撤单”的尴尬。
“订单生”突遇就业“寒潮”
2006年,江苏省盐城市斥资12亿元建成可容纳3万名学生的职教园区,先后入驻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及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每年向苏南、上海等发达地区输送各类实用技能型“蓝领”15000余人,供不应求。很多外地企业给“订单生”发助学金、奖学金,添置教学设备,有的把“订单生”的学费都包了。
受金融危机影响,职业学校今年明显感受到就业“寒流”。据盐城高级职业学校负责人介绍,一家美资企业曾向学校预订汽车制造人才,想招几十人乃至更多,但现在企业自身遇到困难,最后只要了几个人。
苏州和上海有上百家企业在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定做”蓝领,但该校调研发现,10月份当地企业还有一部分用工计划,11月份基本就停止了。学校负责人为此忧心忡忡。
“订单”不“定”让职校无奈
面对“订单”流产,学校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学校就业处宋老师说,今年下半年以来,反悔“撤单”的企业不在少数。该校电子系有近60名学生在上海两家大型电子企业半工半读。企业不景气,11月份这部分学生被放假回校,就等于是变相裁员。由于学校与企业签的是意向协议,没有对用工数量、工资、就业岗位作具体约定,因此无法追究企业责任。
记者在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了解到,除了极少数直接以企业命名、专业性极强的小规模“订单班”外,校企合作大多是靠一种长期的默认契约维持,明确签订协议的不多,即便有也基本上是意向性协议,没有硬性的问责条款。“形势好的时候,企业会遵守这个默契,招用大批学生,现在企业毁约,我们也无法逼迫对方。”
对眼下“订单生”就业困难,各职业院校普遍抱怨企业对“订单生”的价值认识不足,而企业认为“大势所逼,自己也无可奈何”。人力资源业内人士认为,“订单生”其实是企业借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自己所需人才,“以小成本换大收益”,形势稍有不妙就“撤单”,既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也缺乏长远眼光。
校企“抱团取暖”才能双赢
“职业院校与企业,应当求同存异,找准共同的利益点,做患难中的挚友,探索超越就业层面的合作关系,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盐城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就此分析说,一方面企业要认识到,企业长远发展有赖于职校源源不断地提供技术人才,而培训熟练技工需要付出很大成本,良性稳固的校企关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职校要主动应对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学生技能水平的提档升级。“冬天”来临,校企双方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双赢。
江苏省教育厅专家则建议,针对蓝领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职业院校可把以往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学校学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灵活地调整为“3+1”模式。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对2009年即将毕业或进入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宽基础、强技能”教育,到2010年经济回暖时再进入就业市场,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今年如约招收“订单生”的悦达纺织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企业在此期间抓好员工的培训与人才储备,可以为在下一波经济大潮中抢先发展奠定基础。
三星(苏州)公司人事部主管则表示,希望职业院校能向企业伸出援手,帮助开展企业富余人员的培训工作,暂时将这些人才留在“避风港”和“蓄水池”中,等到形势好转后再回到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华日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