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惠州中职发展纪实:半工半读扩大办学规模 |
2009-04-30 |
|
这里的民办职业学校红红火火
——广东省惠州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纪实
办民办学校难,办民办职业学校更难。仅实训设备一项,就不知要投入多少资金,更别说还有其他的困难。有这样一个城市,市委、市领导重视和支持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使这里的职业教育发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5年间,全市新增民办中职学校10所,招生规模连年扩大。
这个城市就是惠州——粤东一座秀美的城市。
政府划拨土地为学校解忧
2004年,惠州市科技职业技术学校刚创办时只招来200多人,几年下来,学校已有1800多名学生。当时租用的校舍因转让其他单位而出现纠纷,为此学校领导大伤脑筋。今年10月,惠州市政府决定将校舍这块土地划拨给学校,并按省重点职中的规划扩大到10万平方米。同时,为出租单位另辟它处,解了学校的燃眉之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轰动了整个惠州。不久前,记者在科技职业技术学校采访时发现,校领导和教师们还沉浸在喜悦中,说起此事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在惠州,还有一件事特别让民办职业学校激动。谁都知道,民办学校说起来重要,但在政策具体落实时往往被忽视。惠州不是这样!在记者采访的学校中,领导和教师们一致强调,这里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表彰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完全一样,就连培训时的收费也是如此。惠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对学校建设项目实行收费减免的通知》明确规定,对民办学校建设项目的土地出让金、土地登记费、征地管理费、城市设施配套费等实行全免;对环保费、防空费及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费等10项收费减免一半以上。
推行“零学费入学”模式
走进惠州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让人感觉有点不一样。层高6米的教学楼更像车间,听校长朱伟平介绍才知道,这里以前真的是厂房。朱校长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学校就必须办出特色。2006年开办初期,学校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与周围工厂结为合作伙伴,凭借“零学费入学”的半工半读教育教学模式,迅速扩大办学规模。那年9月,在校舍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全校招收了96名半工半读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学时不需要交学费,上课9周后,到合作工厂实训,13周后返校继续学习。这种模式使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既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又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生活津贴。应该说,这种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让学校和企业都从中受益,实现了双赢。
破格提拔教师留住人才
长期以来,民办学校教师流失率高。惠州民办职业学校同样摆脱不了这个困境。怎样才能把人才留住?惠州市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会长邓庆宁一语道破天机:“要让优秀人才觉得,只有在这个环境中才能发挥才干,才能感觉快乐和幸福。一旦离开,他的优秀就难以再现。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留住人才的机制。”
西湖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教师李苑强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刻苦勤奋,自编了校本教材《数控车床加工技术》,还在全市中职数控技术教学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学校因此破格提拔他为校长助理。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尽管惠州市在职称评定上对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同等看待,但民办学校教师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户籍等原因,职称评定受到很大限制。从2003年开始,学校突破现行职称评定政策的限制,制定了校内职称评定标准及实施细则,使得李苑强这样的青年教师崭露头角。
有人打了个比喻,人才和学校机制如同一个人的一双鞋,拿走其中任何一只,对谁都没用,只能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优秀的人才就这样留了下来。(本报记者 张玉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