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分批试点逐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
2009-04-30
|
|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05年起,江苏省委、省政府选择常熟、泰兴、宿豫、新沂、启东5个县(市、区)91个乡镇,进行了第一批乡镇机构改革试点。2007年4月,又选择了23个县(市、区)303个乡镇(包括苏州、宿迁全市,其他11个省辖市各选择1个县(市、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扩大试点。截至2008年8月,第二批试点的县(市、区)已基本完成了阶段性任务。
一、改革试点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改革试点阶段,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座谈会,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扩大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对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工作要求。省有关部门多次召开片会,对苏南、苏中、苏北的试点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各市都成立了乡镇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从事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督促,在方案制定阶段加强解释答复工作,在方案审批阶段加强审核把关工作,在方案实施阶段加强推进督促工作,在检查验收阶段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各试点县(市、区)还成立了若干改革指导小组深入乡镇,一线指导,过细工作,努力提高指导改革的水平。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各试点县(市、区)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倾听基层意见、深入调研、沟通协调等途径,按照省里的要求,结合实际,不断加以修改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各地在制订方案时,注重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基本都召开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有关部门负责人、组织人事干部、事业单位负责人和职工代表等为对象的多层次、多轮次的座谈会,充分听取意见,使改革政策更具群众基础,改革方案更加切实可行。
(三)坚持规范、有情推进改革。为了保证改革的平稳进行,各试点县(市、区)注重以人为本,规范操作,有情操作。改革前,注意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改革中,坚持政策公开、方案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阳光操作。同时,明确了分流人员的补偿政策,为他们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地对分流人员进行多途径的安置,努力实现“离编转岗有事做”。
(四)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改革涉及众多利益调整,为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各地都出台了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的制度,如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用编申请制度,强化了机构编制“一支笔”审批制度。同时,严格控制编外用工,实行事业单位“逢进必考”、“全员聘用”等制度。
二、改革试点的初步成效
(一)乡镇职能得到初步转变。试点县(市、区)按照《方案》提出的“一促进、三加强”要求,把转变乡镇职能、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普遍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改善民生,加强民主法治,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苏南、苏中和苏北分别根据基本职能和本地实际,确定了不同区域乡镇的主要职能。通过改革,乡镇的职能定位更加准确,更加适应科学发展要求,乡镇干部为农服务和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试点县(市、区)通过领导交叉任职、机构综合设置、理顺县乡村关系,初步建立了新的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体现了扁平管理、减少层次、强化服务、提高效率的新要求。一是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解决分工重叠问题。减少乡镇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党委委员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乡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职数一般控制在7-9名。二是乡镇机构设置综合化、扁平化。探索乡镇党政机构实行“大办制”,按职能归口设置5个左右综合办公室,或者设置有限的职位,实行“一室多牌、一人多岗、一岗多职”。乡镇事业单位也优化整合为5-7个公益性服务中心。“大办制”的积极探索,有效整合了行政资源,增强了行政效能。三是逐步理顺了县乡村关系。合理划分了县乡事权、财权,减少了乡镇的评比达标活动,减轻了乡镇的负担。乡镇政府注意处理好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进一步创新,乡镇履行服务职能的能力得到强化。
(三)人员编制明显减少。根据规定,各县(市、区)乡镇行政编制以2001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后核定的乡镇行政编制为基数,精简10%;乡镇事业编制减少比例不低于2001年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前编制数的44%,其中苏北5市和苏中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县(市、区)减少比例不低于51%。据初步统计,28个试点县(市、区)、394个乡镇行政编制总数减少10%,实有行政人员减少7.5%;乡镇事业编制总数减少47.8%,实有事业人员减少38.2%。通过改革,乡镇机构编制明显精简,人员明显优化,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四)选人用人方式进一步完善。试点县(市、区)将乡镇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建立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乡镇领导干部大多通过“公推直选”等公开选拔方式产生,从机制上促使选出的乡镇领导干部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结合起来;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普遍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全部通过公开考试考核,择优上岗,全员聘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制度不断完善。通过改革,乡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结构进一步改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五)基层政权得到了加强。各地在工作中十分注意处理好乡镇机构改革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关系。一是提供正常运行的体制保障。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财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公用财政状况有所好转,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得到了保障。二是提供事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各地普遍明确了对经济薄弱乡镇“保运转”的补助政策,增加了“三农”投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三是提供爱岗敬业的待遇保障。改革后设置的乡镇事业单位均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险也逐步到位,解决了乡镇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通过改革,乡镇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增强,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改革试点的主要经验
(一)以建立高效运行制度为目标,是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前提。乡镇机构改革不仅要减人、减事、减机构、减负担,更重要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地针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针对乡镇基层工作特点,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强化为农服务,在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组织机构设置、工作程序确立等方面,探索了一系列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比如,干部公推直选制、领导交叉任职制、机构设置“大办制”等管理体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服务制等运行机制,为乡镇日常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岗位公开竞争,优化人员结构,是乡镇活力得到增强的重要因素。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前,各地乡镇普遍存在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结构、能力结构不合理,新进人才数量有限等问题,影响了乡镇促进经济发展、履行为农服务职能的能力。各地将干部人事制度创新、搞活选人用人机制作为这次乡镇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推进选人用人制度创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在全省各地乡镇渐成气候,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新机制逐步确立。竞争上岗的人普遍热情高涨、干劲倍增,竞争落岗的人也能面对现实,正确对待。新的选人用人机制较大地激发了乡镇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了乡镇活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是乡镇机构改革平稳推进的关键环节。这次改革要求分流人员与原单位彻底脱钩。由于改革力度大,一些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乡镇事业单位分流人员较多,如果安置不当,就容易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做好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是政府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县(市、区)在改革中注重以人为本,利用乡镇加强民生工作、社会管理和改善服务的契机,开辟新渠道、新平台,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如安置到保安、联防、敬老院等岗位。同时,对分流人员明确补偿政策,办理和补缴社会养老保险,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好改革政策,做到让上岗的人开心、落岗的人放心、退休的人安心,充分体现了刚性改革、有情操作、保持稳定的改革要求。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上访人员较少,与坚持“阳光操作、有情操作”是分不开的。
(四)按章办事,规范运作,是乡镇机构改革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改革涉及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去留进退和利益得失,政策性很强,对具体操作的要求很高,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稳定。各地在实施中坚持阳光操作、规范运行,坚持政策公开、方案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制订详细工作计划,设计规范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改革程序,将工作任务、要求和责任等具体细化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每一天。宿迁市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考核项目、统一政策口径、统一实施时间,避免了县区之间等待、观望、攀比,促进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响水县在事业单位竞岗分流中,严格把好政策制定关、对口报名关、退休审核关、考核积分关、命题考试关、公示监督关,推行透明的“阳光改革”,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是乡镇机构改革的根本所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扎实,坚如磐石。乡镇党委、政府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在党政组织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乡镇来贯彻,巩固党的基层政权首先要从基层乡镇的工作中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也必须通过基层的工作来落实。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乡镇机构改革的根本所在是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各地牢牢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通过强化班子、优化结构、改善机制、保障财力等途径,为乡镇提供正常运行的体制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保障、爱岗敬业的待遇保障,以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乡镇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