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选“人”公信度
目前干部选任机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有关
中央近期提出,要进一步增强选人用人公信度。为此,将着力完善初始提名机制,规范提名主体、提名形式、提名程序、提名责任,把住选人用人的“第一道关口”;完善干部考察机制,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完善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机制,引导年轻干部到基层实践锻炼;完善发挥不同年龄段干部作用的机制,认真研究解决领导班子结构和干部任职年限合理化问题,即将下发的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和正在编制的“2009~2012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将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干部选拔任用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风向标。通过科学、民主的机制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可以对所有干部形成正向的激励;否则,就可能“提拔了一个干部,凉了一批人的心”。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指出,目前干部选任机制中存在的投机钻营、拉票贿选、跑官要官、带病提拔等种种问题,都与“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这一痼疾有关。因此,完善干部选任机制和制度,重在规范“一把手”权力,落实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重建“权利意志”导向。
初始提名反映群众意志
初始提名机制是干部选任“第一道关口”,是选人用人的基础环节和关键环节。完善这一机制,方向是增加普通党员和群众在干部初始提名中的权重,使干部提名更多地反映群众意志。
目前我国的干部选拔制度中,初始提名一般有组织提名、领导个人提名、民主推荐提名三种基本形式。现实中,由于“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这三种形式往往扭曲为“一把手”的个人垄断行为。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初始提名不公开面向群众,而是隐蔽、秘密进行的:以前是书记、主管副书记和组织部长的“三点一线”式,现在是书记和组织部长的“两点一线”式。有的提名名单虽然由组织部门提出,但也必须体现“一把手”意图。有的地方,“书记关上门画圈提名”也并不鲜见。提名过程隐蔽、内部,初始提名缺乏有效监督。
由此引起的“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上级选干部”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选人用人的导向。一位县委书记对本刊记者说:“有能力、敢干的人,老百姓口碑也好,但是容易得罪干部,在干部圈子内不招人待见,投票推荐时不一定能推出来。反而那些老好人、溜须拍马的人容易得到推荐机会。”
提名权在上级,干部眼光也必然“往上看”,关注领导个人的好恶;或者“平着看”,关心自己是否“团结”了官场小圈子;而很难“往下看”,体察群众的疾苦与需求。
有关专家指出,这种问题表面上是由于干部选任初始提名环节缺乏明确程序和制度,尤其是干部选拔提名主体、提名形式、提名程序、提名责任亟待规范。但根源还在于“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这一痼疾。
“不改变‘一把手’干部选拔中权重过大的现象,不扭转‘权力意志’的用人主导,初始提名机制的完善就会落空”,中央党校党建部蔡霞教授说,“群众最了解干部的品行和能力,只有落实了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让初始提名反映普通党员和群众的意志,才能够实现提名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我们说党管干部,并不是书记管干部。党管干部,主要是制定规则和规范,而不是亲自‘点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竹立家教授说。
“完善初始提名机制,将组织提名、领导个人提名、民主推荐提名三种基本形式结合起来,目的在于增加民意的权重”,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龚维斌教授说,“无论采取那种形式,提名都要经过民主推荐,并由领导集体研究后确定考察对象。得不到多数群众认可的,未经集体研究的,不能列为考察对象。”
弥补干部考察漏洞
在干部选拔任用多个环节,现行操作中都有可能出现问题,从而架空制度设计。如组织考察环节,就有一些尽人皆知的漏洞。
组织部门的考察组什么时候进行考察,组织哪些人谈话,谈论哪些细节,如何与领导意志“对位”,这都是考察环节的关键点。
最常见的是“拉票”。“找谁来谈话、由谁来决定找谁谈话,这其中有很大学问”,龚维斌说。一些干部也表示,“组织什么样的同志和考察组谈话,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些基本都可以预估出来。”
其次,组织谈话的内容与结果会出现扭曲。“一个干部德才兼备,人们会说他的好话;但一个干部失德懒政,甚至为害一方,人们为了让他快点离开,也可能会说他的好话”,蔡霞说,“这种考察失真也是漏洞之一。”
第三,一些好的制度设计在现实中反而容易被人利用、钻空子。比如,为了防止“带病提拔”,制度规定考察和公示过程中如果出现举报,就要将选拔程序暂停。一位县委书记说:“有人会利用这个‘间隙’阻碍好干部的启用。”
此外,负责干部考察的组织部门也有一些无奈。“组织部门考察干部时,就是带着领导的意图下去的,往往要先摸清领导考察这个干部是要重用、贬斥,还是搁置”,蔡霞说,“头顶领导意志,组织部门还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地反映群众的意见,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干部提拔是一个敏感度极高的问题。尤其是在干部考察时,各种利益关系、人际关系更加复杂、交错。如同高考的“一考定终身”,如果只是通过一次考察、以“一时一事”来决定干部的“升迁去留”,难免会失之偏颇。
“干部考察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组织考察的方法也在逐步改进。如尽量扩大谈话范围,缩短‘找人’时间以减少‘拉票’机会,对谈话细节进行加密等”,龚维斌说,“未来,我们还应该更好地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把单项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把平时了解和任前考察结合起来。尤其是重大事件和关键时刻最能检验干部,这些都应纳入组织考察的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