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5·12”汶川大地震成为一年前的历史图景。但那场天劫不会只成为一种记忆。汶川周年,难说告别;汶川周年,也不仅仅是纪念。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灾后恢复重建成就斐然,但也面临一些困难
地震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上成绩斐然,令人鼓舞,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仍然困难重重,不尽如人意。最明显的例子是永久性农房建设的建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
为了稳定灾区建材市场价格,地方政府出台了最高限价、利差管理、特供机制、派驻监察员等干预措施。不可否认,这些政策、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建材价格的作用。此外,在地震灾区个别地方出现的“建材黑市”,也已引起高度重视。
有人提出,在整个灾后恢复重建的理念和实践上,我们必须遵循这些原则:
第一,重建不等于“重复”。转变原有粗放型发展模式,走低污染、低耗能、与环境协调的集约型发展新路,重新调整农业和各产业发展结构,探索与推进新农村、新城市化和新城乡关系建设的方式和途径。
第二,重建要顺应、敬畏自然。不能再推崇“人定胜天”的精神,搞“高投入、低产出”,“输血不断、流血不止”的救灾济困方式。面对不宜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该退的退,该避的避,该弃的弃。
第三,重建要立足全局。要加强宏观思考,基于整个地质结构的科学勘测和预测,从国家与地方的整体发展规划和路径上进行总结、反思,调整战略思路和总体布局。
第四,重建要避免“政绩”攀比。不可不计长远后果,大把花费国家财政和民间捐助的经费和物资,急于表现政绩地去“重建家园”。必须严格监督,求真务实,把人财物用在“刀刃”上,真正服从于有利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根本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