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8日召开的四川省宜宾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根据宜宾市市长吴光镭的提名,陈光礼被免去宜宾市副市长职务。相关人员表示,陈光礼被免职的原因目前还不便公布。
一个政府官员如果不是存在严重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是不会被无端免职的,特别是位居副市长一级的官员,其突然免职自然会被公众关注。按照常理,官方对被免职官员一般会给个“说法”——为什么被免职?依据什么规定被免职?以此消除公众疑虑。如果以不便公布为由拒绝透露免职原因,就给公众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各类流言、小道消息留下了可乘之机。
官员被免职的原因有什么不便公布的?
是为了案件侦破需要,暂时保密?如果真如此,倒也可以理解,但有些时候,这只是一些地方处理此类事件的惯用“外交辞令”。而且,我们的保密期也太长了点。举个例子,铁道部原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何洪达,早在2007年下半年已被有关方面停止工作,但直到2009年“两会”期间才被官方证实其因涉嫌经济犯罪被中央纪委查办。看看,从被停职到被证实被查处,整整过了一年多,保密工作做得也太到位了。
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恶劣影响?这恐怕是一些地方在处理问题官员时存在的侥幸心理。当地媒体一般不予公开报道的,倒是外地媒体热心地及时报道;国内媒体一般是不予公开的,但是国外媒体早已传得沸沸扬扬。要知道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已经让任何企图人为堵塞、封锁消息的做法变成了“掩耳盗铃”,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官方越是回避、越是不公开,外面的小道消息和各类流言传播得越厉害,到了事件闹得满城风雨、无法收拾时,官方才慌不迭地出来辟谣、澄清事实。这种“出口转内销”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屈万祥在参加“两高报告”小组讨论时,针对公布领导干部涉案情况的问题,表示“有些制度应当改进,否则在官方发布消息之前,小道消息已是满天飞”。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对官员的任免享有不可质疑的知情权。期待有关方面早点放下“顾虑”,在对问题官员进行处理时,及时公布原因,别再让公众一头雾水地乱猜测了。(孟雪罡)
四川宜宾副市长陈光礼被免职 原因未予透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