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忌言理想反思: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 |
2009-05-05
|
|
这种只注重政治知识教育,不注重政治价值观的培养,只注重灌输,不注重平等的讨论和争鸣讲法,导致当代大学生忌言理想,追求实利,成为“单向度的人”
物质与精神,都是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应当把两者统一起来作为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国际经济竞争加剧和我国坚持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进程中,人们积极追求财富,享受生活,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大大增强,集体意识逐渐弱化消融,“一切向钱看,讲究利益的最大化”,成了许多人的行为准则。不少大学生也因此忽视精神价值,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抬头,理想和信念完全走样了。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大学生尽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一方面又是思想上的空虚,缺乏理论武装,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概念上。
功利性同时具有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辩证特征,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复苏
“功利性,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首要法则,是对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充分肯定。这种观念的确立成为我们改革开放观念的突破口,成为冲击和摧毁传统观念和传统体制的强有力武器,并使得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具有永恒的推动力。但是,和一切事物一样,功利性是同时具有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辩证特征的。
根植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主张以个人利益为标准,认为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也就增进了社会公利。个人利益的满足是合于道德的,利即义。利即义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表述为“合法赚钱即道德,赚钱越多越道德”,从道德上充分肯定人们狂热的求金欲的合理性,推动着生产的发展。它解除了传统社会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因政治权力、生活传统、种族差别、信仰差异等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所造成的种种束缚,为经济行为主体的自由平等要求及其自由竞争提供了优越的经济活动机制。
功利性诱发并强化了人的物质欲望,极易滋生道德上的利己主义,使商品意识泛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市场经济促进每个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容易产生利己主义思想。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有两种:一是遵循规则的公平竞争,合乎人道;另一种是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损人利己。正是因为竞争可以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所以社会必须对竞争的进行加以规范和限制,就连极力鼓吹市场经济理论的始祖亚当·斯密也注意了这一点,因而在其著《国富论》鼓吹自由竞争的同时,又撰写了《道德情操论》,指出竞争应当受到正义法则的制约。但是我们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太短,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凸显,市场经济功利性诱发并强化了人的物质欲望,极易滋生道德上的利己主义,使商品意识泛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认识、评价和指导社会生活的通用原则,造成现代人精神上的彷徨和迷失。
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唤醒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平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的同时,也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风气和个人的利己主义的扩张,把人物化为追逐利润的经济人,造成社会生活的单极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利化。“全民经商”,“人人下海”,公司如雨后春笋满世界都是,功利性已渗透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这种“有用即真理”的看法深深影响着大学生年轻的心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大学生的是非观念发生动摇,政治目的模糊,远离信仰,拒绝崇高。浮躁飘荡的心灵无所归依,茫然失措。(作者分别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