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名上大学”背后是权力的集体沦陷 |
2009-05-07
|
|
2004年,湖南隆回县学生罗彩霞高考后,没有被任何高校录取,而冒名顶替她的同学王佳俊却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据悉,王佳俊的父亲是隆回县公安局政委。2009年,复读后考入大学的罗彩霞因身份问题面临被取消教师资格证,为此她准备诉诸法律,但很担心家人安全。(5月5日《中国青年报》)
在以前的农村特别是偏僻农村,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情并不罕见。但是随着身份证的普及,科技、通讯手段的进步,冒名上大学的难度越来越大。然而看了罗彩霞被人冒名上大学的遭遇,让人无话可说。
罗彩霞当年没填报贵州师大为何被该校录取?罗彩霞的录取通知书为何被截留?被谁截留?王佳俊如何冒用罗彩霞的身份证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贵州师大又是如何审查王佳俊入学资格的?王佳俊要完成冒名顶替上大学的过程,要经过学校、教育局、公安局及省县招考部门、录取学校等多道程序层层把关。然而,多道监管关口都成了王家一推就开的虚掩大门,而且冒名顶替长达五年之久。可以肯定,在冒名顶替的背后,不是王佳俊一家人在战斗。
事实上,只要王佳俊的父母不能摆平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王佳俊根本完不成冒名大学生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感叹王佳俊父母权力张狂、手眼通天的同时,更担忧我们的一系列制度设计都形同虚设,权力在集体沦陷。
还有多少罗彩霞的姓名权、受教育权被人盗用,一直蒙在鼓里?还有多少弱势群体的权利被权力肆意践踏?这个问题值得深思。笔者认为,要扎紧招考制度篱笆墙,一次两次个案曝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要创新制度设计,严格落实问责制度,痛下决心打破招考暗箱;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把详细招考信息放在阳光下曝晒,自觉接受舆论公开监督。在“潜规则”一时半会难以彻底打破的情况下,给舆论监督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也十分重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