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汶川:山色又青青
受灾群众对过去无法遗忘,对现状基本满意,对未来则仍有担心
徐国华主动挑起丈夫在“5·12”地震中遇难的话题,她一边慢慢吃饭,一边絮絮不已,语速始终平缓,神情一直淡然。
4月28日傍晚,在她北川县擂鼓镇建新板房区临时住所门外晾衣铁丝上,挂着一幅未绣边幅的羌绣,上面两朵大红花怒放,还有一红一绿两只蝴蝶。参加去年9月县妇联培训后,徐国华靠羌绣获得全家收入,“上个月挣了400多。”
对于未来,她有一些迷茫,两个女儿怎么拉扯大?全靠自己不现实,对政府也不能奢求太多,“我不会去争什么。”
就像徐国华一样,《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在四川回访接触到的多数受灾群众,对过去无法遗忘,对现状基本满意,对未来不无担心。
而各级政府要显得急迫得多。四川去年底提出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永久性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公共设施居优先地位。“目前进展非常顺利。”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后强对本刊记者说,不过,实现这一目标还将面临资金、人才、重大项目支撑等困难,前路并不平坦。
春风吹生绿草
坐在汶川县映秀公墓旁的一条长板凳上,守墓人马福洋指着渔子溪河对面的山坡对本刊记者说:“你看,比你去年来的时候,今年绿了很多。”
映秀、北川等重灾区,山色又青青。地震、滑坡给山体留下的块块伤疤,正被春风催生的小草一点点缝合。平缓农地上,油菜已黄,正在收割当中。
映秀公墓前,四五个人在卖花、烛、纸钱。公墓位于镇西侧的瓦窑岗大坡。去年5月15日,本刊记者在映秀时曾目睹救援官兵挖这个坑,现在,里边埋着上千具尸骨。
“埋了六层”,马福洋说。这里有八十多个墓碑,一些碑上有照片,大多为生前的生活照。墓碑上,一对年轻夫妻斜躺沙发,笑容如花,男人手摆V字。
损失同样惨重的北川县,打出了“北川依然美丽”的口号,希望接续此前的旅游生机,从中汲取复苏的力量。
老县城门户的三道拐,大铁门紧闭着,只在清明、一周年祭时开放。右侧上山路上,滚下来的石头已清理干净,新铺了水泥,增加了一道铁丝网,往上数百米,就是后来著名的“望乡台”。
台上,香烛燎燃,游人如织。往下看,依然满目疮痍,废墟被完整地保留着,按正在报批中的方案设计,它将与北川中学遗址等一道,建成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