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是一场灾难,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给我们一个反思过去的机会,将有助于地震科研工作者在地震预报、震害防御、工程地震、组织管理、地震基础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一年间,曾备受质疑的地震科研工作不曾有片刻停止。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研究员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他刚刚从震区回京,这已是他第8次前往震区了。
徐锡伟曾担任地震现场应急科考队技术负责人,这支队伍在汶川地震发生后迅速成立,由来自中国地震局系统相关单位的地震地质工作人员和部分在读研究生组成。
科考队以绵阳市为基地,分9个小组对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北段开展应急科学考察,目的是调查“5·12”大地震的发震构造,重点查明这次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展布、规模、同震位错,填绘大比例尺的地表破裂带展布图,同时收集这次大地震的部分地震地质灾害资料。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对地震的余震预报工作就开展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对本刊记者说。
徐锡伟表示,从某种角度讲,“汶川地震是一场灾难,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给我们一个反思过去的机会,将有助于地震科研工作者在地震预报、震害防御、工程地震、组织管理、地震基础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
知难而进的地震预测
早在1956年,“中国地震活动性及其灾害防御研究”就被列入《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地震预报研究计划,比西方国家早十年左右。
从1966年3月发生的邢台地震,到海城、松潘、盐源地震,再到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科研工作者对地震的研究一直在跟进。“没能预测出地震,作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我们心里也非常痛苦,但我们的工作从没有停止,我们一直在努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员向本刊记者坦陈。
就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死亡的统计数据来看,地震是群害之首。中国是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20世纪全球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总数,中国就占了一半;汶川地震夺去8万多人的生命,直接经济损失约8500亿元。这使得地震预测预报工作颇受社会各界关注。
“但是目前我们对地震成因机理还没有搞清楚,不知道哪些异常是真正的地震前兆,哪些异常与地震的发生有必然的联系。对地震孕育过程还不了解,要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测就非常难。这需要进行长期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徐锡伟在早些时候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运泰表示,地球是一颗不断运动变化、十分活跃的星球,它不但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也不时地兴风作浪,给人类带来麻烦和灾害。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地球科学,“到目前为止,地球科学家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认识固然比先前增进了许多,但是仍然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尚待研究解决,离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即将离京前往意大利的陈运泰告诉本刊记者,此次出访是受意大利政府总理的邀请,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一起对4月6日发生在意大利拉奎拉市的大地震进行“会诊”。
陈运泰说,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世界各地,大地震、灾害性地震不断,人们三天两头就能听到有关地震的消息。但准确地预测地震一直是世界公认的未能破解的科学难题。
地震预测难在哪里?陈运泰认为,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二是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三是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
他解释说,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是古希腊人的一种说法。我们在这里指的是人类目前还不能深入到处在高温、高压状态的地球内部设置台站、安装观测仪器对震源直接进行观测。大地震是一种稀少的“非频发”事件,大地震的复发时间比人的寿命、比有现代仪器观测以来的时间长得多,这限制了作为一门观测科学的地震学在对现象的观测和对经验规律的认知上的进展。地震是发生于极为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
中国防震减灾工作开展以来,已实现了多次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至少减少了近10万人伤亡,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作出的具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大大增强了人们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
对此,陈运泰认为,尽管人类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主要是靠经验性的方法预测地震,从科学的角度尚未认识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经验性的地震预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实现地震预测,就不能停留在经验性预报的阶段,还要研究、弄清楚地震发生的内在规律。
作为长期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并在地震波理论、地震震源理论和数字地震学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陈运泰去年曾作过多场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学术报告和关于地震的科普性报告。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人们常把地震预测比作盲人摸象。而在他看来,地震预测研究、地震研究远不如盲人摸象。盲人摸象,还能“摸”,而地震学家只能在地球表面(在许多情况下是在占地球表面面积仅约30%的陆地上)和距离地球表面很浅的地球内部,用相当稀疏、很不均匀的观测台网进行观测,利用由此获取的,很不完整、很不充足、有时甚至还是很不精确的资料来反推地球内部的情况。地球内部是很不均匀的,也不怎么“透明”,地震学家在地球表面上“看”地球内部连“雾里看花”都不及,何谈盲人摸象?
“但我们了解和认识地震预报的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找到难点,以便对症下药。困难不能作为放松或放弃地震预测研究的借口。正是因为困难,才需要有地震学家去攻坚。因此,地震工作者要迎接挑战,知难而进,这是我特别希望加以强调的。”陈运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