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一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
2009-05-12
|
|
|
5月10日,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毁坏断裂的都江堰至映秀镇高速公路桥基本修复,12日大地震一周年之日通车。
何 毅摄(人民图片)
“我坚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一年前的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四川什邡市蓥华镇蓥峰实业救援现场,发出震撼世界的声音!
一年后的5月,当我们再次走进这家大型化肥企业,废墟已清理干净,厂房内又响起隆隆机器声;被埋104小时的李青松抖去地震尘埃,毅然从戎;被埋124小时的卞刚芬已经疗好伤病,重新回到生产岗位。
灾区人民没有被灾难击垮,中华民族昂首奋然前行!
争分夺秒的生命营救,艰苦卓绝的过渡安置,全方位的恢复重建,365个日日夜夜一路走来,有太多气吞山河的壮举震惊世界,有太多催人泪下的故事留存人心,有太多坚韧不拔的面孔让人铭记,有太多感天动地的大爱温暖百姓。
连日来,我们在地震灾区一路行走,在途经的乡村、城镇、学校,都看到灿烂的笑容,都看到升起的希望!
苍天可鉴,民心作证——
世界抗震救灾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正在劫后重生的大地演绎;
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不朽丰碑,巍然矗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党始终和人民在一起;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党始终是人民的主心骨。党中央把举国动员、共赴灾难的天职扛在肩头,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化为具体行动,组织指挥了一场迄今仍在高效有序、持续开展的伟大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向世界彰显了一个大国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
走进绵竹市汉旺镇,一处临时搭建的小卖部,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红底白字的大横幅“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感谢援助灾区的每一个好心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横幅的作者,是这家小卖部的店主吴启禄。震前,他经营一家销售饲料的店铺,过着安康平静的日子;地震摧毁了汉旺镇,也摧毁了他家的四层楼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吴启禄从头再来。他说:“一时还没有能力报答,先打出这条横幅,说句心里话。”
像这样倾吐心声的横幅,在我们一路回访的地震灾区,随处可见。透过这些质朴的语言,见证了灾区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戴。
“中国领导人的反应速度堪称楷模”
如果不是那些残存的瓦砾作证,谁都不会相信眼前的一切:崭新的水泥路面,羌族风格的联排小楼,自来水、瓶装液化气、灯光广场……
劫后新生的北川县擂鼓镇猫儿石村,不仅换了“吉娜羌寨”这样一个崭新的名字,也拥有了一年跨越20年的崭新生活。69户入住新房的村民表示:“地震使我们失去了家园,但我们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得到了更多。”
是的,让所有灾区人民跨越灾难,走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是党中央的郑重承诺,更是党中央的坚定行动!
不必回放那些殚精竭虑的镜头,无需再现那些运筹帷幄的场面,从山崩地裂那一刻起,党中央即把举国动员、共赴天灾的职责毅然扛在了肩头,始终和灾区人民心手相牵、呼吸与共,始终与灾区人民风雨同舟、并肩战斗。
震后不到一小时,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传遍全国。
震后不到两小时,温家宝总理坐上飞往灾区的专机。
地震发生当晚,中南海的灯光彻夜为灾区人民点亮!
危难时刻,胡锦涛连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中央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由温家宝同志任总指挥,李克强、回良玉同志任副总指挥。当晚11点40分,在地震灾区都江堰市临时搭起的帐篷内,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
5月14日,胡锦涛再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向全党全国军民发出号召:“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持灾区。”
5月16日上午,胡锦涛飞往四川地震灾区,慰问灾区干部群众,看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同日,在四川地震灾区日夜兼程80多个小时的温家宝,返回北京。
5月22日,胡锦涛第三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部署继续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一结束,胡锦涛立即赶赴浙江省湖州市,实地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当天下午,温家宝再赴四川地震灾区。
5月25日,胡锦涛急赴河北省廊坊市,实地考察救灾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
5月26日,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5月31日,胡锦涛赶赴灾情严重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实地考察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次日,胡锦涛紧接着又来到灾情严重的甘肃省陇南市,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和救援部队官兵,就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6月5日,温家宝三赴四川,察看唐家山堰塞湖情况。
震后一个月间,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四川、陕西、甘肃、重庆地震灾区,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中央领导集体这份震后一个月的“抗震救灾日程表”,展现的是党中央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处置特大突发灾难和复杂局面的高超能力;是中央领导同志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周密部署抗震救灾斗争的坚强意志。
冬去春来,这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8.4万多名幸存者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430多万伤病员得到及时医治,881万名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1510万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区没有饥荒,没有流民,没有疫情,没有社会动荡;所有受灾群众都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
这是党向人民交出的一份出色答卷!
灾区人民从中深切体会到,什么是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什么是不离不弃、守望相助!共和国珍惜每一个平凡的生命,珍视每一个平民的尊严。
一年来,从地震灾区到全国各地,各族人民以短信、诗歌、对联等能够抒发感情的方式,尽情倾诉对党的信赖和礼赞。只要点击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网络留言就会发现,人民是如何为我们的中央领导集体所展现的亲民形象、爱民情怀、恤民言行而激动、而骄傲、而温暖!
中国的努力让世界折服,中国的自信让世界惊叹。“世界正在更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而且共产党在中国越来越成功”;“中国领导人的反应速度堪称楷模”……
急灾区群众之所急,办灾区群众之所需,解灾区群众之所难
4月1日,北川县震后首个清明开放日。陆春桥和同学一起,带着给遇难老师和同学们的一封信,手捧鲜花和香烛,来到原北川中学教学楼遗址前祭奠。
陆春桥说:“我要告诉他们,这一年来的生活和身边发生的变化。特别是告诉他们,我们的新校舍下个月就要动工了。”
这些历经悲伤与大爱洗礼的孩子们,身体成长了,心灵成熟了。他们不会忘记多次走访北川中学的温家宝爷爷,在黑板上郑重写下的“多难兴邦”四个大字;不会忘记“发奋学习,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人生誓言!
不必回放那些泪流满面的镜头,无需再现那些生死竞速的场面,那些从废墟中顽强挺立、从伤痛中坚强奋起的灾区人民懂得,中央政府不惜财力物力人力,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斗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这是震后半年里,国务院推出的“灾后重建政策表”——
6月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公布;
6月11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印发;
6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地震灾区恢复生产的指导意见》印发;
6月30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下发;
7月4日,《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下发;
9月23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经广泛征求意见后公布。《总体规划》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11月中旬,涉及地震灾区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土地利用等十个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全部出台……
这厚厚的一摞灾后重建政策文件,既体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也凝结了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汗水。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国务院灾后重建规划组数十次深入灾区、为描绘灾区美好蓝图忘我工作的疲惫身影;不会忘记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专家,为完成《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汶川地震灾害损失汇总与评估报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而夜以继日、无私奉献的动人场景;不会忘记中央38个部委、单位及众多奉献者,为编制《总体规划》付出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这份“灾后重建政策表”,展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急灾区群众之所急,办灾区群众之所需,解灾区群众之所难;是中央各有关部委在使命责任召唤下的高效运转。
灾后恢复重建,投入巨大,资金总需求经测算约为1万亿元。为确保抗震救灾资金需要,2008年5月22日,吴邦国主持召开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委员长会议,表示“一切从抗震救灾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特事特办的原则,需要多少就给多少”;次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查批准了2008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同意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同时,国务院决定中央国家机关行政经费支出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
这份“灾后重建资金表”,展现的是改革开放30年累积的丰硕物质成果,是伟大祖国历经30年高速发展逐步提升的强大综合国力。
灾后重建全面展开,新的挑战不期而至。去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中国经济面临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局面。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影响灾后重建?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加快推进灾后重建纳入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灾后重建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3年的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如今,地震灾区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十大类恢复重建项目全面提速,捷报频传。截至5月初,四川全省永久性农房重建开工124.8万户,占重建任务的98.8%,其中建成100.8万户,在建24.1万户;灾区学校开工建设2448所,占需恢复重建数的73.3%……
这份“灾后重建进度表”,展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全局在胸、科学决策的远见卓识,是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信念。
“人民子弟兵,是人民的保护神,是人民的骄傲!”
在最初千军万马集结地震灾区时,我们曾与武警水电三总队不期而遇;4月底,在震中映秀通往卧龙的险峻山路上,我们又与他们再度相逢。
为修建汶川鱼子溪和耿达两座水电站,武警水电三总队数百名官兵,正在这个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地方,日夜奋战。
这支能打并善打硬仗的优秀武警部队,曾先后参与生命大搜救、抢通生命线、决战堰塞湖“三大战役”,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当抗震救灾部队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分三批回撤后,他们没有喘息,继续投入灾后重建的新战场。
哪里有灾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出现人民子弟兵;党所统率的人民军队,一切听从党的召唤,一切服务祖国和人民!
地震刚刚发生,胡锦涛主席迅速发出指示,要求灾区附近驻军和武警部队立即出动,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抗震救灾;当晚,胡锦涛主席再次指示,立即组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医疗卫生人员,尽快赶赴灾区全力救援。
遵照胡锦涛主席重要指示,中央军委及其四总部快速反应,一道道命令火速下达,一趟趟军列昼夜兼程,一架架军用飞机紧急升空,一支支精锐之师奔赴抗震救灾的战场!
这是地震后最初一星期,人民军队的“抗震救灾时刻表”——
震后13分钟,军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
震后20分钟,成都军区成立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
当天,1.2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挺进重灾区展开救援;
5月13日,23架军用运输机和12架民用客机,不间断飞行78架次,将在洛阳、武汉、开封等地集结的10891名官兵及救灾装备运抵成都地区4个机场;
5月14日,党中央又作出决定,增派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消防特警,并配备必要的器械和工具,迅即赶赴灾区一线,全力投入抢险救灾。胡锦涛主席多次打电话给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要求部队全力抢救被困群众,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5月15日,经胡锦涛主席批准,中央军委再次调集61架军用直升机火速转场执行救灾任务,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直升机行动在川西北展开;
3天时间内,中央军委连续两次大规模增兵。数日之间,先后投入的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总兵力达13万多人,专业兵种包括地震救援、通信、工程、防化、医疗等20余个,涉及范围之广、配备力量之多、投入速度之快,均创我军抗灾历史纪录;
5月19日,全军担负抗震救灾任务部队争分夺秒,挺进40个重灾乡镇的405个村庄,实施拉网式搜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透过这份“抗震救灾时刻表”,我们可以读出人民军队在危急时刻的应急处变能力,在紧要关头的顽强战斗能力!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是他们在滂沱大雨中冒着泥石流艰难跋涉,以惊人意志和速度率先突进“孤岛”映秀镇;是他们奋不顾身从天而降,用“生命之舟”抢运伤员、转移受困群众;是他们不负胡锦涛主席重托,克服山高路险、交通中断等重重困难,挺进重灾区所有的村寨……
在北川曲山镇救援现场,一名左臂受伤的3岁幼童举起稚嫩的右手,向抬着他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个少先队队礼。一时间,“敬礼娃娃”郎铮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
这个镜头,这幅画面,永远定格在了亿万人民的心田。在人民群众眼里,斑斓的迷彩服,就是生命的华彩!
“人民子弟兵,是人民的保护神,是人民的骄傲!”人民群众把最动人的语言,毫无保留地送给了人民子弟兵。
不必回放那些舍生忘死的镜头,无需再现那些冲锋陷阵的场面,灾难面前,人民军队无愧国之柱石,无愧党和人民的信任!
人民军队在抗震救灾这个特殊战场上的优异表现,让国际社会对这支独具中国特色的军队,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支由党缔造、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军队,是仁义之师、威武之师、英雄之师,是国家之幸、人民之福!
汶川特大地震把中国人民的爱心汇聚在了一起,把中华民族的力量凝聚在了一起。373亿元社会各界捐献,97.3亿元“特殊党费”,19省市无偿对口援建,300余万志愿者默默奉献,海内外中华儿女倾力相助……它昭告世界:这是民族团结的新检阅,民族文明的新洗礼,民族精神的新提升。它必将彪炳史册,启迪后人
5月12日19时30分,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晚会,在广州奥体中心隆重举行。
四川省为何把纪念晚会“搬”到广州?
大恩不言谢,真情铭在心。四川人民不会忘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场景,不会忘记携手同心、积沙成塔的人间大爱,不会忘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他们要借此机会,记住关心帮助过灾区的人们;他们想以最贴近的距离,表达对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情系灾区的深深感激!
13亿人的热泪,13亿人的力量
一滴水乘以13亿,汇成浩瀚江河;一份爱乘以13亿,汇成爱的海洋。
灾难面前,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政府机关到普通民众,举国上下焕发出了空前的团结爱心,凝聚起了无比坚强的力量。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全国人民在不到20天里,踊跃奉献的373亿多元捐助;不会忘记全国4550多万名共产党员交纳的97亿多元抗震救灾“特殊党费”;不会忘记全国20个省区市375家医院,争相接收了四川1万多名重伤员;不会忘记从祖国四面八方,源源运送而来的食品、帐篷、医疗器械等等;不会忘记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向他们倾情传递的慰问、祝福和温暖……
是的,那一颗颗被泪水浸润的心,给予我们最多的感动。人们虽不能同时走向灾区,却眺望着同样的方向;人们虽不能捐献同样多的款物,却同样履行着一个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问候、慰藉、献血、祭奠……这些点点滴滴的爱心和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什么是万众一心、患难与共!美国《时代》周刊表示,“中国民众对灾区井喷式的支持是一个启示……人们认识到了中国人的同情心和慷慨精神”。
不期而至的灾难,凝聚的远不止是祖国内地戮力同心、众志成城的钢铁意志,更有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中华儿女用自己的方式为灾区加油!
“我没有办法像大企业一样捐款几亿元帮助受灾者,我也无法像艺人一般举办义演募款救助灾民,更不可能亲身前往灾区参加救援行动,但是,我可以写信,向你们献上最深的鼓励、关怀与祝福。”这是台湾一位小朋友写给灾区小伙伴的一段话。像这样跨越海峡寄往四川灾区的信件和卡片,有3.5万多封。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震后半小时,香港第一笔捐款汇出,此后一年来,香港募集的各类捐赠累计达130亿元;震后第二天,香港第一支赈灾队抵达四川,此后义工队伍络绎不绝。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澳门同胞在短时间内募集的3.5亿元人民币捐助;不会忘记来自宝岛台湾的搜救队和台湾同胞汇出的6.7亿多元人民币善款;不会忘记全球海外华人慷慨伸出的援手……
不必回放那些祈福加油的镜头,无需再现那些温馨怜爱的场面,天若有情,也该看一看中华民族的大爱,也该听一听炎黄子孙的真情!在这场持续展开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来自骨肉同胞的每一声传递温暖的慰问,每一笔承载深情的善款,都给予了灾区人民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全民族井喷式的大爱过后,13亿颗情系灾区的心一如既往,与灾区人民一起跳动;爱心在继续,捐助在继续,一个民族血脉中最可宝贵的精神在继续……
在地震中,安县黄土镇方碑村450户人家,420户房屋被毁。他们不会忘记,是“一帮一”计划、是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副院长何志毅,成全了他们重建新楼房的梦想。
“一帮一”计划,就是介绍一些富裕家庭或企业,与方碑村村民签订“一对一”的帮扶协议,向每户村民提供1万至2万元的无息借款用于建房。借款人将分期还款,而村委会和相关五户村民提供联合担保。有了这笔借款,大多数村民重建资金缺乏难题得到解决。
大半年来,何志毅和其他6名教授到处奔走。今年5月20日前,一期360万元借款将全部到位。
“在漫长而艰难的灾后重建中,政府是阳光,企业是电光,个人是烛光”——这是何志毅“光电烛理论”。他的愿望是,整个灾区有400多万户需要重建家园,而整个中国的富裕家庭总户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如果让双方“对接”在一起,将是一件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大好事。
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坚韧与团结,令世界为之动容。灾区人民同样不会忘记,来自国际社会的哀悼慰问之情,慷慨捐助之举;来自多个国家及时派出的专业搜救队伍……
对口援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新典范
对口支援,由一个省市承包一重灾县市,并明确要求各援建省市,连续3年以地方财政收入1%作为援建投入实物工作量,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创举,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新救灾模式。
去年6月至今,19个援建省市一切听从党中央、国务院的指挥安排,为灾区的恢复重建全力以赴,竭尽所能。
在青川县的农房重建中,浙江省援建大军不仅保留了“小青瓦、白粉墙、人字梁、木兰花窗”的川北民居风格,还勇于注入“东部思维”,由浙江省出资5000万元,帮助青川县成立永生贷款担保公司,以解决当地农民房屋重建贷款难问题。截至今年4月底,他们已为1.3万农户贷款2.7亿元。
这样的“东部思维”,我们在其它地震重灾区也同样看到了。
在绵竹市九龙镇清泉村,江苏省援建队伍帮助村民兴建了一个占地300亩的高效农业示范园,让当地农民开阔了眼界。他们不仅从江苏镇江农科所引进了草莓种苗,还请来了草莓种植专业户王柏生传授种植技术。王柏生告诉我们,他“至少在清泉村驻守3年”。
要“输血”,更要“造血”。19个援建省市都想到一块儿了,也都有了具体行动,像智力援助、技能培训等等,正如火如荼在援建前方和后方同时展开。
山东省援建大军迎难而上,下定决心帮助北川县规划建设山东工业园,一期园区面积1.4平方公里,已组织近70家山东企业前来考察,不少企业表达了投资意向;北京市也拿出大手笔,帮助什邡市规划建设北京工业园,占地3.1平方公里,计划3年招商45亿元……
类似例子比比皆是。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县,因地制宜高标准做好震中映秀镇的规划和建设,计划投入超过12亿元,努力把映秀镇建设成为一个世界抗震示范区和抗震建筑博物馆。
走进灾区沸腾的建设工地,那天南地北的亲切乡音提醒我们,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奉献。
在都江堰市团结小学建设工地,我们见到了上海市援建队伍中的“老兵”杨仕林。报名的时候,62岁的他怕人嫌他年纪大,表了决心:“让我去吧,我不要工资,每天给我10元伙食费就行!”如今他自豪地说:“机电安装,我在行,在这儿还真派上了用场。”老杨话实在,人更实在,苦干7个月,仅回上海休整过一次。
一场猝不及防的巨大灾难,不仅改变了灾区人民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远在千山万水之外许多人的人生履历。深圳市的瞿能友老师,一再请战于去年10月如愿来到甘肃陇南;去年底,深圳市选派优秀教师智力支援地震灾区,爱人熊必珍也请战获批;孩子没人看管怎么办?两口子一合计,干脆一起带到灾区来。一家三口的力量,看似微薄,传递的却是对灾区人民的一片深情。
我们访问过的几乎每一个援建人员,都有着看似平凡却动人的故事。他们牢记使命和责任,汗与灾区人民流在了一起,心与灾区人民贴在了一起。
在江苏省援建指挥部,大家都记着总指挥梁学忠的一句豪言壮语:“绵竹不美好,我们不回家!”老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年4月9日,因过度疲劳他晕倒过;4月21日,在汉旺镇的工地上他再次晕倒;4月23日,他第三次晕倒在了一处援建工地上。
“大家都劝他回南京休息几天,可他就是放不下,就是不愿走!”在指挥部工作的小姚摇摇头,叹了口气。
不必回放那些忘我工作的镜头,无需再现那些挥汗如雨的场面,灾区人民不会忘记,19个援建省市所带来的诸多项目产业,他们引进的崭新观念和机制;不会忘记他们科学严谨、锐意进取的工作作风,他们只争朝夕、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
灾区人民懂得怎样感恩!在陕西地震灾区略阳县,普通百姓遇上带天津口音的,总会笑脸相迎;天津市援建人员外出理发、坐出租车,常常会被好心师傅“拒绝收费”。略阳人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对口援建队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自己住板房吃盒饭,却全心全意为灾区人民盖新楼建新居,我们不为他们做点什么,心有不安……
我们不能一一记述所有援建队伍的动人事迹,但灾区群众铭记着,他们住房、学校、医院的建设者,来自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天津、黑龙江、重庆、江西、吉林……正是在全体援建大军的共同努力下,灾区灾后重建才有了如此之快的速度、如此惊人的变化!
截至今年3月底,19个援建省市确定对口援建项目2348个,开工援建项目1174个;确定援建项目资金518亿元,199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如今,19个援建省市都在思考同样一个问题,援建时间终究有限,两年以后怎么办?能给这些灾区人民留下什么?
区域协调发展,就这样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一场巨大灾难,拉近了东中西部的感情,促进了沿海与西部的合作,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因为我活着,所以我要来!”
陈岩把婚礼日期,定在了今年的“5·12”。天南海北许多的志愿者朋友,早已约定来成都喝他的喜酒。
这位第一时间即奔走地震灾区、一连4天先后从废墟中救出29人的志愿者,有意挑选这么一个特别的日子去北川迎娶新娘,是想让走出伤痛的灾区人民,分享他的幸福。
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陈岩认识了在绵阳市一家宾馆工作的彭露,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从此开始。今年4月20日,他俩领取了结婚证。
每当人们问陈岩,是什么让他抛开一切冲向废墟救人?陈岩回应:“因为我活着,所以我要来!”就这么简单。
地震发生在四川,疼痛在整个中华大地。灾难面前,无数的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以他们的激情、爱心、微笑和力量,挽起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臂膀!他们在废墟为抢救生命而日夜忙碌,在医院为众多伤残者擦澡洗脸,在众多临时安置点为灾区群众做饭送水……点点滴滴的爱心和行动,既温暖了灾区人民,也感动了亿万国人!
在志愿者这个闪耀着奉献精神和人性光辉的群体中,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震后两小时,身在武汉的陈光标,即调集公司60辆工程机械车和120名员工,义无反顾昼夜兼程赶赴四川。一连5天,他与他的团队从废墟中先后解救131人。一年来他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累计超过1.2亿元,其中捐款2000万元……
4月26日晚,我们拨通陈光标的手机,话筒里传来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之后传来陈光标爽朗的声音:“我刚刚从四川灾区回来,一周年的时候,我还要带2000台教学电脑和200万元再去。”
这将是去年“5·12”以来,陈光标的第二十七次四川之行。
转眼一周年,天南海北的志愿者仍时刻牵挂地震灾区,想念灾区人民;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把自己的心留在了灾区。
来自北京的志愿者安兴权,一头扎进什邡市湔氐镇龙泉村。地震使龙泉村1500余吨木耳滞销,安兴权拿出1万元,帮助龙泉村建起了网站,希望通过网络打开销售渠道;去年8月底,他回北京,又找了几个从事规划设计的朋友,给龙泉村做了一份重建规划;上个月,他又筹集了100万元,准备用于龙泉村的农房重建。
去年底,什邡市曾打算授予安兴权“荣誉市民”称号,他婉言谢绝了。“我是中国公民,这段历史,我参与了,这就足够了!”在安兴权眼里,这是一个公民为祖国尽的一份绵薄之力,根本不算什么。
不必回放那些生死相依的镜头,无需再现那些温馨动人的场面,灾区人民不会忘记,一年来参与紧急救援,深入灾区的300多万志愿者大军,不会忘记他们以激情和勇气、无私与赤诚谱写出的人间大爱!
一场巨大灾难,定格了那么多的崇高,凝固了那么多的神圣,激起了那么多的感动,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为灾区人民继续前行的动力。
灾难改变山河,改变不了灾区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念;灾难阻断道路,阻断不了灾区人民从头再来的勇气;灾难摧毁房屋,摧毁不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意志……一年来,灾区人民用双手重建美好家园;用汗水重铸新的生活。他们以铮铮誓言和实际行动,彰显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生活需要重来,经验不需要重来”;
“不等不靠有骨气,自强自立有志气”;
“一砖一瓦盖好新房子,一心一意重建新生活”
……
我们向灾区走去,鲜红醒目的标语总在向我们走来;哪怕是走进掩藏在大山深处的偏僻山村,我们都会看到这样铿锵有力的标语,或悬挂路边村头,或镌刻门框墙面。
灾区人民这样做,不是为了吸引外人,而是鞭策自己——无论遭遇什么艰难困苦,都要挺直脊梁,昂首前行!在所到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切身感受到由这些誓言所迸发出来的冲天斗志,所展现出来的蓬勃生机!
抗震救灾,件件刻不容缓,事事重若泰山
抢险救人、抢通保通、卫生防疫、安置重建……件件刻不容缓;
民之安全、民之安心、民之安稳、民之安康……事事重若泰山。
一年来,面对前所未有的灾难考验,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在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抗争!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不同场合曾多次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打赢抗震救灾攻坚战。
不必回放那些艰苦卓绝的镜头,无需再现那些攻坚克难的场面,从抢救生命到安置群众,从恢复重建到发展提速,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恪尽职守,勇于承当,带领四川人民在悲痛中挺立,在废墟上雄起,在逆境中前进,并以此告慰世人: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挑战,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困难!
生命救援,情撼苍天——
震后10分钟,在强烈余震中,四川省委、省政府紧急会商部署,一道道指令,迅速发往全省各地;震后30分钟,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分别火速奔赴灾区;震后1小时,省领导分别赶往6个重灾市州坐镇指挥,一系列应急方案,快速启动,全省党政军民各路救援力量迅速集结。
几根竹竿,几块彩条布,几张桌子,几排椅子,都江堰市公安局门前的那块空场,成为四川全省抗震救灾的指挥中枢。暴雨中,这个或许是世界上最简陋的办公场所,见证了什么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什么是群众生命重于一切,什么是抗震救灾的“中国速度”!
72小时、100小时、164小时、179小时、266小时……与时间赛跑,废墟上的生命纪录不断刷新!第一时间从废墟中救出来的幸存者达8.3万多人。
百日攻坚,感动中国——
生命救援尚未结束,1400多万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又面临过渡安置的棘手难题!党中央紧急动员全国各地驰援建设活动板房,四川省委、省政府更是把解决安置住房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想尽千方百计。
省内对口支援机制及时启动:除6个重灾市(州)以及巴中市、甘孜州外,其余13个市(州)分别“牵手”13个重灾县(市、区)的1个重灾乡镇,重点解决临时住房、群众生活问题;
建设进度一天一报,计划工期一缩再缩:最初提出奋战100天,让灾区群众住进过渡安置房;后又提前到90天、再后来又提出“住新家看奥运”;全省数以万计的建设队伍披星戴月,头顶烈日,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终于赶在奥运开幕之际,使全省450万户住房损毁家庭住所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加快发展,提振信心——
面对大量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城镇村庄,大面积瘫痪的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大批遭受重创的骨干产业、龙头企业……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重、内容最复杂、难度最大的灾后恢复重建,四川省决策层始终头脑清醒,科学把握。
“受灾,不是放慢速度的理由,而是对加快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能加快的必须加快,能早一天的决不晚一天!”
“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建设灾区美好新家园!”
他们深知,只有发展,才是医治创伤的最好良药!他们把灾后重建当作是最大的内需和机遇,提出抓恢复重建就是抓发展。今年一季度,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15亿元,同比增长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158.6亿元,同比增长78.2%,重灾区投资呈现成倍增长的喜人态势。
坚强堡垒,托举灾区群众美好希望
棋盘,原本是都江堰市向峨乡一个鲜为人知的山村。如今,青山依旧,棋盘村废墟一片的旧模样,全变了!
村民刘忠褔告诉我们,从前,村支书李天平从不掉泪,但地震过后,她瘫坐在废墟上哭过,趴在重建工地上哭过。
不哭是坚强,哭也是坚强,李天平用坚强托举希望。她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发誓:“房塌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塌;路垮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垮!”
震后41天,在李天平多方奔波下,由成都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的棋盘村永久性安置房援建项目就开工了。今年春节前,首批新房如期竣工交付,这时候,她才露出久违的笑容。
今年4月下旬,我们慕名来到棋盘村,李天平领我们参观村民新居,看家家户户至今仍在门前挂着的春联,“天崩地裂家园去,齐心协力重建来”,“蒙党恩华居落成千般好,承国运齐家幸福万事兴”……一副副抒发喜悦与幸福的对联,诉说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李天平头脑精明,村上的山山岭岭最适宜种植猕猴桃,她带领村民从冬干到春,新栽了500多亩,并与上海的一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未来要将猕猴桃销往大上海。
人在,梦就在;党在,希望就在。在四川,在甘肃,在陕西,在所有的地震灾区,像李天平这样挺身而出、用汗水和意志托起受灾群众未来希望的党员干部,比比皆是。
被众多网友誉为“感动世界的铁人书记”赵海清,在父母、儿子等亲人罹难,妻子身负重伤的巨大悲痛中,始终牢记一名党员干部的神圣职责!
北川县陈家坝乡百姓不会忘记,强震袭来时,是他临危不惧,带领干部群众迅速展开救人;共计掏挖废墟中被埋群众67名,抢救运送受伤人员2100余名;灾后重建中,是他冒着山体滑坡,余震险情,走村串户排忧解难。去年9月,赵海清因劳累过度引发心脏病,住进了成都华西医院。
有这样赤心为民的乡党委书记,百姓心里踏实,睡觉安稳。在赵海清的感召下,迄今全乡已有300多人向党组织申请入党,有3批87人“火线”入党。
不必回放那些舍生忘死的镜头,无需再现那些不屈不挠的场面,危难时刻,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始终是冲锋陷阵、勇于奉献的生力军。
在甘肃文县,灾区人民不会忘记,在震后30多个小时的“孤岛”生活中,上百名党员干部自带干粮和手电筒,徒步挺进偏远乡村开展救援;在陕西汉中市,灾区人民不会忘记,正是那些生活在身边的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勇敢站了出来,救治伤员,组织撤离……
一年来,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灾区涌现出的“党员抢险队”、“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多达2万多个。他们铁骨铮铮的脊梁顽强挺立在了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从而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
把微笑写在脸上,把坚强刻在心里
瓦砾压身,锥心剧痛,他没有呻吟。但面对废墟一片的厂房,是从头再来,还是一弃了之?这个问题曾让朱世寿彻夜难眠。
年届花甲,遭遇地震,左臂没了,苦心经营多年的厂子也没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反复在想,撒手不干,颐养天年,未尝不可,但不仅会影响此前正常供货的下游企业,也会危及那些跟着自己打拼多年的员工“饭碗”。
一番深思,不服输的朱世寿做出了抉择,开始了儿子眼中的连串“疯狂”举动——
在全身尚无法动弹之时,他口述重建计划。面对儿子的激烈反对,朱世寿支开家人,让司机将自己悄悄背出医院。回到工厂那片废墟,他躺在木板上指挥重建……
“如果我们恢复得早,就不会失去市场。失去市场比地震更可怕。”一年不到的时间,朱世寿的“抢建”,换来了绵竹市天健机械厂的重生——产值已恢复八成,订单不断。
不必回放那些坚强不屈的镜头,无需再现那些自救互助的场面,中华民族从来就是这样,越是艰辛越坚强,越是困难越团结,越是危险越向前。千千万万像朱世寿这样的灾区人民,擦干眼泪,不等不靠,挺起腰杆,从废墟上站了起来!
地震给汶川县映秀小学校长谭国强带来的创伤,一时难以愈合;一夜白了许多的头发,诉说着他内心的煎熬。地震那一刻,近一半的老师、学生被埋,他的妻子和岳母就在离他不到百米远的废墟下,但他选择了先救孩子们。
学校唯一没震倒的是那根旗杆,这给了他坚强的理由。他四处寻找复课之所,遍访各大医院和救助站,寻找幸存师生……去年8月末,映秀小学成为灾区最早复课的受损学校之一。他说:“我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但是不能失去前进的勇气。”
从新校园的建设,到教师队伍的补充;从学生的学习到心理康复……忙碌,是谭国强最好的寄托。把微笑写在脸上,把坚强刻在心里,谭国强说他这一年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老师孩子们快乐。上学期,汶川县对所属学校进行综合考评,映秀小学的各项指标都很优秀。
更让谭国强高兴的是,新校园就要开工建设了,这给了他快乐的理由!“我们没有那么脆弱,生活还要继续……”
在广袤的灾区大地上,我们见证了太多这样平凡中的伟大,感受了太多这样平凡中的崇高;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精神品质,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尽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5月7日,由武警四川总队出动81台车辆,从汶川县接来的145户人家,抵达邛崃市城郊鲁川板房小区,他们将在这儿暂住3个多月后,入住到正在建设中的永久性移民安置点——南宝山农场。
这些在地震中几乎失去了一切的农民,又将重新拥有一切——漂亮的房子,齐备的生活、生产用品,菜田、茶园、林地……
这意味着四川因灾失地农民跨市(州)异地安置任务基本完成。此前,全省已有99.7%的失地农民实现了市(州)内异地安置。
灾区没有停步,中国奋力前行。
在中华大地久久回响着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宣示——
“胜利一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