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2009-2010年)》承诺,要尊重遇难者,并对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员登记造册予以公布。进入国家的记忆,是大地震中遇难的每一个公民享有的最基本尊严。
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一年前的今天,一场破坏力巨大的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的同胞的生命。这一年里,值得我们记住的太多了。
记住那些遇难的同胞们,记住那些在抗震救灾中献出了生命的人。不仅他们的亲人要记住他们,他们的名字,也应该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从血缘上和感情上,他们属于亲人,但作为公民,他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部分,他们的逝去,是国家肌体的损伤,是国家血脉的流失。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发布的《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
2010年)》承诺,要尊重遇难者,并对地震中遇难和失踪的人员登记造册予以公布。进入国家的记忆,是大地震中遇难的每一个公民享有的最基本尊严。
记住那些参与救援和重建的普通人。那些参与救援的士兵、医生、志愿者,那些至今还在灾区辛勤劳作的各个行业的建设者,在我们这个社会的结构框架里,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但大地震告诉我们
,正是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成为危急时刻最可靠的力量,成为救灾和重建的生力军。无论是平常的日子,还是危难时刻,支撑基本面的,除精英之外,还是要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
大地震幸存者超越痛苦的努力,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同样值得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亲人走了,但把天崩地裂的巨痛留给了生者——也许他们的心中仍有无法超越的痛楚,这痛楚甚至沉淀成了永远无法超越的虚无感
,但他们绝大多数都挣扎着站立起来了,这种生的愿望和智慧,正飘在灾区生机初显的人间烟火里。那对震后长途跋涉把儿子尸体背回家的夫妻,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他们背负着丧子之痛,和乡亲们一起修好了出村的路;他们展示出的美好人性,已经成为很多人重新审视中国人美好心灵的一个标本。失去亲人的同胞们,也许仍然在亲人身后的暗影里攀爬着,他们书写着个人心灵的历险史,也书写着我们民族心灵史的一页。我们献给他们的,不仅有祝福,还有敬意。
一年来,我们收获了诸多的欣慰,这些欣慰特别值得我们珍惜,也许这就是我们获得的“补偿”。去年5月19日,国家为大地震遇难同胞设立全国哀悼日。自中国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以来,国家和公民的关系
,在我们每个人心里,从来没有那样真实可感 ;大地震发生后,民间社会的迅速行动,对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开放,都受到了舆论的普遍赞誉……所有这些,都给了我们更多的期待。
令人欣慰的还有很多……所有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和正在重塑着我们的某些价值观,重塑着国家和公民的关系
,重塑着社会生活的某些模式,甚至重塑着我们的心灵。所有这些,都将长留于我们的精神记忆之中。
回望这一年,值得总结、梳理和永远铭记的,远远不止这些,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从中感悟到更多的内容。(作者 张金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