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政研室副主任:要让挂职干部有职有权有活干 |
2009-05-12
|
|
“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这是李后强接受采访的开场白。
对于当下灾区少部分干部没完全发挥作用的问题,曾任北川发展战略顾问的李后强认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世界上没有废物,只是没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新京报:从机构重建的角度来说,目前四川灾区还缺多少人才?
李后强:灾区光技术人才的缺口,就在4000人以上,而精英型技术人才,是政府机构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京报:缺哪些人才?
李后强:四川省有关部门统计过,灾后重建,最缺规划编制、房屋鉴定、项目投资、心理咨询、工程预算等至少20个领域的人才。
新京报:以北川县为例,震后北川公务员队伍得到很大充实,包括下派一批挂职干部,但很多职员刚入职,无法迅速适应工作,部分挂职干部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李后强:机构重建关键是人的运用。这是如何组合、优化配置的问题。同样是碳元素,有的能成为金刚石,有的却成为石墨。
现在灾区确实存在少数挂职干部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的现象。其实,不是他们没能力,能做挂职干部的,都是原单位精挑细选的骨干,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
新京报:骨干却发挥不出作用,原因出在哪?
李后强:少数基层干部把挂职干部当成客人,甚至当成包袱,有些挂职干部有职无权。挂职干部有难处,有时候,有劲儿使不上。
我建议,让挂职干部有职、有权、有活儿干,最好是单独具体分管一个实在的项目或一个地区的工作,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新京报:灾后重建,很多部门任务量巨大,人手又奇缺。急需强化职能和力量,因此很多干部建议,在特定环境下,划分出新的政府职能部门。对此你怎么看?
李后强:从长远看,增加机构和编制是不合适的。现在灾区缺的是人才,而不是机构。很多临时性人才陆续补充,如果增加机构和编制,几年后,又会涉及精兵简政的问题。
我认为,精简一些,效率会提高很多。效率就是质量。
新京报:对于北川重建,你有何建议?
李后强:重建是开放性的,不能光看自己的工作,关键是要利用各种资源,打开新思维。
新京报:如何打开新思维?
李后强:思考体制外的东西,把工作融入社会化、市场化。北川重建的首要问题,是城镇产业、基础设施的规划,但这仅仅是一小部分。
一个新北川的核心,是要有一个新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和战略。要打破固有的、落后体制的框框,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比建设新房子重要得多。
新京报:那你认为,现今灾区的干部们应该怎么做?
李后强:所谓的新,不在形式,而在内容。现在灾区一些干部有些急功近利,想短时间内提高政绩,才能升官,但这并不长久;而要为国家、百姓做百年大计,就必须为他们敲一下警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