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一个叫叶志平的校长和他所在的桑枣中学创造了奇迹。地震猝发,桑枣中学那栋“盖楼花了17万、加固却用了40多万元”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倒塌;2000多名师生,仅用1分36秒就冲到操场,无一伤亡。
桑枣奇迹,看似“幸运”和偶然,实则未必。假如不是叶校长坚持一番番地张罗着整修加固校舍,一次次地组织紧急疏散演练,很难想象震后的学校会是怎样的情形。
谁都不希望遭遇灾难,但人类与灾难的斗争向来贯穿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来看,诸如地震等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其是否发生、何时何地发生,人力因素还不能控制甚至难以预测。但这并非意味着人们在灾难面前就束手无策。有时候,即便我们无法阻挡灾难的发生,但仍可以选择迎对灾难的态度和方式。
类似桑枣奇迹的若干实例表明,通过预先准备和超前应对,不惟自然灾害,诸如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安全生产事故乃至改革中的矛盾、发展中的挑战、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化解或纾缓。
《汉书·霍光传》里记载了一个“曲突徙薪”的典故:有人看到某户人家锅灶砌的是直烟囱,旁边还有柴堆,就劝其将烟囱改曲,搬走柴草,否则恐有火患。但建议未被采纳,后来这户人家果真因“直突、积薪”而失火。
故事里劝人“曲突徙薪”者,让人想起现实中的叶志平。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也正是无数“曲突徙薪”者的恪责笃守和小心谨慎,才让生活更加安宁、社会更加安定。经验和教训也无不表明,有相当数量的灾害、事故,假若“曲突徙薪”,将防范治理措施落实到位,或者可以避免,或者不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大的损失。
无远虑者,必有近忧。面对灾难和危机,“亡羊补牢”固然可慰可诫,但“曲突徙薪”更是可嘉可勉,可作榜样。事实上,做到“曲突徙薪”并不是很难。很多时候,它只需要我们多一些敬畏、少一点轻视,多一些忧患、少一点慵懒,多一些坚持、少一点放弃,多一些“较真”、少一点懈怠……
难的是让“曲突徙薪”成为规则、融入意识、化为自觉、养成习惯,普遍为人们遵守奉行,主动付诸发展实践,真正贯彻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曲突徙薪”凸显的是眼光和智慧,彰显的是责任和良知。如果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都能如叶志平那样,把一个普通公民对自身的职责和操守、做人的良心和道德、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得如此深刻、笃行得这样彻底,我们的身边,定然会少一些悲伤悔恨的泪水,多一些欢乐欣慰的笑容。
灾难忌惮“曲突徙薪”,发展需要“曲突徙薪”,社会呼唤更多的人来做“曲突徙薪”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