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职官员频频复出伤害公众问责信心 |
2009-05-15
|
|
去年5月,山东省滨州市工商局局长邵立勇组织部分干部分两批赴福建考察,即便是在地震全国哀悼日期间,该局人员仍在武夷山等地赴宴、游玩。事情被曝光后,邵立勇被免职。近日,邵立勇复出,任威海市工商局局长。(5月14日《今日早报》)
无独有偶,同日的《重庆晚报》报道,去年震惊全国的“6·28瓮安事件”发生大半年后,被撤销瓮安县一切党政职务的原县委书记王勤悄悄地“复出”,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一职。再联想一下因“黑砖窑事件”被免职后悄悄复出的官员王振俊,“挺虎派”免职复出官员朱巨龙、孙承骞,免职复出的“史上最牛书记”张志国……我们不得不说,千万别把免职当回事儿。
是的,表面看来,免职处分是挺严重的,大抵相当于我们平常人的下岗了。不同的是,下岗意味着你再与那份工作无缘,而免职不过是休个长假罢了,不仅待遇不变,而且休息够了还可以换个岗位接着干,说不定还能升职呢。这样看来,免职不过是演给公众看的一场戏,戏散了,公众退场了,相关演职人员也便卸妆了,哪里有什么问责诚意可言?
免职的戏虽没有诚意,但看戏的公众却往往当了真,不是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就是恨得咬牙切齿,不是心悬到了嗓子眼儿,就是长舒了一口气,可谓折腾得够呛。以“挺虎派”官员朱巨龙、孙承骞为例,公众费了多大劲儿才让“正龙拍虎”有了一个合理的结局呀,可背后事实怎么样,挺虎的官员级别仍在,俸禄照拿,会议一样出席,什么也没耽误。这样的免职虽然好看,但却是带刺的玫瑰,会扎痛百姓的心。
当然,根据相关规定,免职官员是可以复出的,就像下岗可以再就业一样。但二者毕竟不同,免职官员复出,这不是公众的期待,也不是问责应有的态度和意义。官员犯了错,公众要问责,于是官员被免职,这是正当合理的。可是,公众并没有看见被免职的官员认错并改正,怎么他们就悄没声息地复出了呢?如果偶尔有一次,还可以说是该官员非常优秀、有潜质,然而目前的事实却表明,免职官员复出正成为一种常态,难不成被免职的官员全是一等一的良才?
可能有人会这么认为,但绝不是广大的公众。从免职官员频频复出中,公众感受到的只有失望,对问责制的失望,对用人制度的失望,对官员的失望,对政府的失望。当这些失望堆积到一定程度,我们再想唤起公众对问责制的信心,对政府的信心,恐怕就不是伤害他们这么容易了。
官员手中的权力是公众给的,但公众不会糊里糊涂无限地给。所以,免职官员该不该复出、该怎样复出,还是得先听听公众的意见,以免公众的失望堆积成愤怒,支持转化为拆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