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20日电 题:探索农牧业资源富集区工业化发展新路子——访内蒙古通辽市委书记那顺孟和
新华社记者李泽兵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委书记那顺孟和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作为蒙古族最集中的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通辽市扎实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密结合通辽实际,统筹兼顾,强市富民,着力探索出一条农牧业资源富集地区推进工业化的科学发展新路子。
通辽市是内蒙古的农牧业大市,农牧业已具备年产50亿公斤粮食和1400万头(只)牲畜的综合生产能力。“一产独大、二三产滞后”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通辽发展的最突出矛盾。如何把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加快由农牧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的进程,是通辽市一直以来特别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着力思考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那顺孟和说,审视近年来通辽市的发展历程,他们提出的“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用产业化的思维经营农业、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农业”的发展思路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促进全市的经济结构由农牧业资源大市向工业强市加快转变,逐步形成一个大范围配置资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在通辽的科学发展中,玉米化工产业化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通辽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上,玉米种植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2008年全市玉米产量达到42亿公斤。
那顺孟和介绍,依托丰富的玉米资源,通辽市大力发展玉米化工产业。其中梅花生物科技公司作为全市最大的玉米化工产业龙头,项目投资规模已达20亿元,形成了20万吨味精、6万吨谷氨酸、30万吨复合肥、30万吨玉米油饼、1000吨谷氨酰胺、1000吨苯丙酸胺生产能力,年可加工转化玉米70万吨。现在,这样的玉米原料加工企业还有十几家,玉米加工产业已经形成味精、淀粉、谷氨酸、酒精、玉米溶剂、饲料等十几个品种的产业链,年加工转化能力可达350万吨,通辽的玉米已经基本实现了就地转化增值。
那顺孟和说,通辽已经培育起牛产业、乳产业、红干椒产业等一大批农牧业产业链条,不仅直接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极大地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可以说既“强市”,又“富民”。
那顺孟和表示,今后他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的思路,找准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增长、金融和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于实体经济、政府职能转变和干部作风滞后于发展环境需要等问题,继续在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升级上下功夫,走好农牧业资源富集地区推进工业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