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严格的准入制还不够,应建立院士退出机制。对于那些趋炎附势、公德沦丧、金钱至上的专家,建立公开谴责、问责直至退出相关专家组的相应制度,恐怕已迫在眉睫
5月13日,患者在吉林市职业病医院接受治疗。
当日,吉林省吉林市政府证实,吉林一家化工企业部分职工和附近居民近日因接触不明气体出现不良反应,截至当日已有161人住院治疗。目前事件原因仍未查明。新华社记者王昊飞摄
5月18日,国家安监总局在其网站上发布“对近期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该建议证实“康乃尔化工”发生泄漏,吉林化纤千余工人中毒并非之前所说的心理作用。(5月19日《深圳晚报》)
吉林化纤集团职工中毒事件之所以会引发媒体和公众持续的强烈关注,那份被多方质疑的卫生部专家组的调查意见可谓是推波助澜。这份认为此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学物质的毒性所致,主要与心因性因素(俗称心病)有关”的结论,现在,最终被事实和真相狠狠扇了一个大耳光,不知道那些医学专家有没有躲在一角脸红、反思?
每每有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总能见到专家的身影,恭听到专家的高见,让我们平头百姓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但显然,一段时间下来,我们的敬仰之情渐渐萎缩了,“专家组”这个很响亮的名称,也经常性地会黯然失色。因为———专家的公信力倒真成了我们的心病。
记不清有多少像模像样的专家鉴定和专家意见被民众质疑和抨击,并被最终证明的专家确是在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吉林化纤集团职工中毒事件发生后,工人们就怀疑,他们的种种不良反应,与该集团一道之隔的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排放的“有毒”气体有关。但卫生部派出的由7名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经过实地检测后言之凿凿地告诉工人们:那是你们的心病!
说实在的,这样的结论真是很有启发性,顿时让我们茅塞顿开———原来,民众们之所以会愈来愈对专家敬而远之甚至嗤之以鼻进而产生信任危机,只是因为如今,专家的公信力已经成了我们的心病,开始让我们郁郁寡欢、疑神疑鬼。不知道医学专家是否能诊断,这种心因性因素有多么严重、能否彻底治疗?
前几天有报道披露:和演艺界的明星一样,在邀请方———中介机构———经济学家之间,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而频繁走穴、赶场已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主业”,经济学家出场费三年涨了10倍!这更让人们迷茫:在钱堆里打滚的专家,能是个以民生为本、苍生为重的平民专家吗?
如何重树专家的公信力、让我们少些心病?这让我想到了今年两会期间,针对院士这个“最受尊重的群体”让人产生信任危机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建议,光有严格的准入制还不够,应建立院士退出机制。对于那些趋炎附势、公德沦丧、金钱至上的专家,建立公开谴责、问责直至退出相关专家组的相应制度,恐怕已迫在眉睫。
有关部门不妨从吉林化纤千余工人中毒事件的专家组“开刀”,首先责令他们公开向有关当事人和公众道歉,并对“心病论”进行深刻反思和检讨,彻查其中有多少的非正常因素,该如何处理就毫不留情,并形成、健全相关的制度,让民众的心病病情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治愈。(吴杭民)
吉林化纤职工中毒“元凶”锁定
吉林化纤职工中毒元凶仍是谜:一个化工城的心病?
吉林中毒事件续:专家组认为属心理原因 并未中毒
吉林市政府通报不明气体事件 卫生部9专家会诊
吉林161人接触不明气体入院治疗 原因未查明
吉林化纤集团千余人不良反应定性为心因性疾病
吉林化纤集团部分职工陆续住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