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一位中国家长的期盼;“金榜题名”,几乎是每一位中国学子的追求。这样的人生规划,这样的价值取向,深深浸润在人们的脑海中,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阻塞着人才成长的航道,左右着社会评价的体系。
家长的殷切期盼,老师的谆谆教诲,社会的用人机制,舆论的推波助澜,汇成一股无形的力量——要想成才,就得走高考“独木桥”。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成才的方向被误导,成才的环境被扰乱,甚而许多家长和青少年被带入了成才的误区。
认识的误区源于标准的误区。说到成才,自然需要搞清什么是“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知识和能力是为“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是为“成才”。
那么,在社会需求和评价标准日趋多元、就业方式和就业岗位日益多样、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成才观,怎样才算成才,怎样才能成才,确实值得探讨。
只有上大学、读名校才能成才吗?
眼下一些人才招聘会上,“本科以下免谈”的招牌赫然入目,令许多中职生、高职生望而却步。前不久,某中央机关招聘两名速录员,竟然也要求有硕士学位。这种“学历崇拜”主导下的价值取向的不断推波助澜,使“名校光环”愈发夺目。
上了大学、读了名校,成才似乎顺理成章。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从高考一直向下延伸到幼教阶段。“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令家长们纷纷“先下手为强”。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沉,近视镜的度数越来越高,除了课内的作业、练习,还要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辅导班,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了社会上最忙碌、最劳累的群体。
上大学、读名校,固然有利于成才,社会各方面的人才确实大量从大学、从名校走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走上这条路的人都能成才,也不意味着要成才就必须走这条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目前每年录取的新生达600万左右,但与我国两亿多学生的总量相比,这还是个小数目,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也只有21%左右。
下面的例子也许只属于少数成功者,但还是值得一说:河南省滑县农民李官奇刻苦钻研,发明了大豆蛋白改性纤维,使我国成为目前唯一能工业化生产纺织用大豆纤维的国家;青岛港码头工人许振超原来只有初中文凭,经过30年的勤学苦练,成为响当当的桥吊专家。谁能否认,李官奇、许振超同样是社会需要、作出很大贡献并实现了其人生价值的真正人才?他们用不懈的追求和行动写下了自己对成才观的注解。
成才的路千万条,决非只有“独木桥”。尤其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社会上对技术工人、职业教育的需求日显旺盛,技工队伍中涌现出的岗位能手、劳动模范重新受到尊重,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老眼光,重新建立多元的成才标准。
只有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成才吗?
前不久,微软首席研究及战略官克瑞格·蒙迪告诫中国学子:“大学毕业生不能只想着进大公司!”
道理不算新鲜,但却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许多大学毕业生宁愿在大城市“飘着”,也不愿到基层先干起来;宁愿加入大单位的求职队伍,也不愿到小单位尝试。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10多万人,大城市、大单位吸纳毕业生的岗位毕竟有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不能再用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期望值择业。
通常,城市大、单位大,条件也就好,但一些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因而门槛也较低,更适合知识结构尚不全面、基础未必扎实而实践经历又很欠缺的大学毕业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人来说,与其坐等机遇,甚至消磨时光,不如从基层基础性工作做起。
基层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重要课堂,是磨炼意志、积累经验的广阔天地。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近年来,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多。《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表明,近一半大学生在中小企业工作,民营企业雇用了四成高校毕业生。
当初,年轻人曾经面对的流行语是“扎根”,是“干一行爱一行”。对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扎根无疑也是一种考验,可是,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艰苦并不意味着对人才的埋没,这应当是对今天乃至未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认识。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了解父辈唱过的这些歌了,也不了解唱响这些歌时的那个年代。做西部志愿者、做农村特岗教师、做乡村管理者,新一辈立志成才者面临着新时代的选择,从海岛到山寨,从边陲到老区,当代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土壤其实更肥沃。毕竟,他们都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区别只在于当代青年有着更丰富的知识,或许缺少的是一种挑战自我、挑战人生的勇气。
只有成名成家才算成才吗?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人越来越多,广义理解,也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成才。然而,传统观念并不容易随之发生改变,很多人仍认为只有在高端岗位上取得显赫成就以至社会知名,才称得上成才。无形中,才能的含义被缩小,一般生产劳动技能都被排除在外,更不要说服务性行业的知识和技术。社会发展的趋势恰恰相反,不可能成为“倒三角”,高端岗位大大多于普通职业并充分满足就业需求,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自认为是“才”,就不该置这么浅显的道理于不顾,非要钻牛角尖。
说到成才,要搞清怎样去“成”。知识和才能是通过学习取得的,离开实践就谈不上运用,离开运用也就谈不上真正掌握。这些正是成才的过程。读过书,仅仅是具备了成才的较好基础,肯不肯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是决定是否成才的关键。人之所以成才,不仅因其拥有较多的知识,更是因其在实践中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未经实践检验,充其量是个“准人才”,还远不能说已经成才。一个科学合理运转的社会机制,就是为“准人才”们提供更多更宽广的实践平台,帮助“准人才”们最终走完成才的过程。
说到成才,还要搞清一个相关概念,就是成就。人们往往习惯性地以是否取得成就来衡量是否成才。那么,是不是一定要出人头地才算有成就,才算是人才?显然,这种观点不仅有失偏颇,而且走了极端。改革开放走过30年历程,共和国即将迎来60华诞,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也在不断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创造机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者已不再是士农工商那样简单的划分,社会分工愈加细化,各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有着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但是,社会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尚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人才评价体系也带有很多过去时代的印迹。一方面鼓励成才,一方面对人才理解过于狭隘,客观上使不少年轻人陷入困惑。
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职业,这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观点。其实,社会不仅需要专家学者,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建设者;不仅需要高端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社会分工千差万别,新的行业层出不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的职业已有1800多种,怎么能以职业和岗位的区别断言成才与否呢?
“用理想信念的明灯照亮人生的路。”在成才之路上,倘若没有勤奋、专注的品质,没有对目标的执着、对挫折的坦然态度,没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服务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那么成才就不过是空中楼阁。只有端正成才的动机,厘清成才的思路,明确成才的目标,找准成才的途径,才能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才能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
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需要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我们期盼科学的成才观能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期盼不拘一格育人才能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柯教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