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中国特色 中国亲民 国家礼仪 全民学习 国家记忆 图文聚焦 行业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图鉴国情 亲民工程 国礼系列 图解国学 图鉴国史 博览古今 地区消息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情集萃 亲民项目 国礼品鉴 国学精华 国史系列 中图推荐 国际博览 关于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亲稳发掘汇报
亲稳发掘汇报软件,采用最先进的网络搜索
·入编邀请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时代》周刊为何两次选邓小平为“年度风云人物”?
2009-06-24

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颇为慎重,影响也很巨大。放眼全球,能够两次以上名列其年度人物的,总共不超过10人。是什么原因,使得邓小平被《时代》周刊两度选为世界风云人物?《时代》周刊两次选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作为自己杂志的年度风云人物,可以称得上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准确选择。

新华社记者找到了1985年度风云人物报道的作者之一、当年《时代》周刊驻北京分社社长里查德·霍尔尼克,请他谈了《时代》选择邓小平的原因。

早已离开《时代》周刊的霍尔尼克先生回忆说,《时代》周刊在1978年度风云人物的报道中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正在使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在短短一年内(1978年1月~12月)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霍尔尼克看来,这种令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转变给世界带来的震撼,也许就是邓小平获选为当年风云人物的最主要的原因。

不过,1985年度风云人物的遴选,则经历了一个更加不同寻常的过程。

1985年10月之前,遴选工作就已开始,在负责提名的周刊高级主管的心目中,位于第一的人选是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邓小平排在后面,但随后这个顺序发生了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时代》周刊于1985年10月组织的参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的“新闻之旅”。《时代》周刊的高级主管和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等美国大公司高层领导,组成了一个40多人的参观团,第一站抵达北京。

这之后,《时代》周刊提出了采访邓小平的要求,并很快获准。那次集体采访给到中国参加新闻旅行的《时代》周刊总编辑亨利·格伦沃尔德和周刊其他高级主管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

邓小平直言不讳。“他不怕说错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和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等当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惟恐说错话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霍尔尼克回忆说。

更重要的是,《时代》新闻参观团所到之处,看到中国到处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切,令总编辑格伦沃尔德和周刊其他高级主管惊讶不已。

几年前,中国的深圳还是个荒凉渔村,到1985年时,深圳已初具现代化城市的风貌,处处显露出生机盎然的景象。现实的中国,给了参观者以巨大的视觉冲击。

两个月后,1985年度风云人物的长篇报道说:“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相比,邓小平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仅隔几年又重到中国作故地重游的外国人,几乎难以相信自己来到了同一个国家。”在最初提出的候选人中,具体负责遴选工作的资深记者里查德·邓肯,大力举荐邓小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邓肯回忆说:我当时举荐邓小平的理由,一共有四点:

一是邓小平在中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深受人民爱戴,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因此得到改善;二是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生活的改善,将有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三是中国的经济政策,正在发生彻底的转变;四是这种转变,必将影响世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邓肯列举的理由,说服了参与提名的周刊其他高级主管。提名结果提交给周刊总编辑格伦沃尔德,这位总编辑就为什么提名邓小平问了负责提名的高级主管们几个问题,最后一锤定音,“好,就是邓小平。”



其实,早在格伦沃尔德结束在中国的新闻旅行回到纽约后,邓小平就已成为他心目中1985年度风云人物的人选。

事实确实如此。从1978年到1985年,中国的改革已从第一个阶段的农村改革,过渡到第二阶段的城市改革。此时的中国,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遇到的阻力也更大,但七年来,中国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已能使人们对这场革命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比七年前看得更为清楚。

尽管邓小平预期要在20世纪末,使中国摆脱极度贫穷落后、实现小康的目标能否实现,当时全世界的很多人还拿不准,但如果第二阶段的改革成功,毫无疑问,邓小平发起的经济改革,将对整个世界产生深刻和巨大的影响。

1986年1月的《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长篇报道,曾援引中美建交时美国国务院担任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理查德·霍尔布鲁克的话说,“邓小平正在做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的领导人能够望其项背”。

当年参与此项遴选的霍尔尼克现在说:“邓小平的改革,力图在中国建立起一个新的体制,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政治上的稳定。现在看来,这是一条可行之路。”(段吉勇 王波)

更多史海回眸

 相关链接
·南京玄武湖国庆换新装迎八方客
·西康铁路复线首座桥梁成功架通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迎来第5000万名游客
·武汉铁路今日迎来客流高峰
·北京怀柔:国庆佳节忙秋收
·“纳沙”影响南宁趋于结束
·中国航天专家在国际宇航联大会上获两项大奖
·客运值班员 假日更忙碌
·坚守急救 我工作我快乐
·湖北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摄影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 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研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0956号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特色 亲稳舆论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国礼卡 福利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