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在国新办新闻吹风会上,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回应中外媒体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和新时期党的建设有关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执政水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央政治局人选也要民主推荐”
“我们集中和反映民意的方式,需要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采用我们自己最合适的方式。”李忠杰在回答有关媒体关于“中国共产党作为全球人口最多国家的执政党,有什么样的机制获知民意”这个问题时如是回答。
李忠杰说,民主从政治学上来说,就是按照预定的程序和规则,根据多数人的意愿作出决定的一种机制。按照这样的规则和要求,世界上很多政党都在思考着以什么方式来集中民意、反映民意,中国共产党也是如此——
从党内来说,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发展着党内民主,努力使我们的决策都能够广泛地吸收全体党员的意愿,党的领导机构要向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代表大会、党的中央全会,或者各级党委全会负责。李忠杰说:“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
另外,处理好党和群众的关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基层民主建设,来与群众沟通、交流、吸收民意。“客观上来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还会从实际出发,不断加以改进和探索,以取得更大的进步。”李忠杰说。
李忠杰表示,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前后干部调整过程当中,还采用了民意调查办法,不仅在党内征求意见,还到他们所从事工作的那些领域、那些部门,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进行民意调查。“包括中央政治局人选的产生也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民主推荐,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群众公认是选任干部的重要原则”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会议强调,要扩大考核民主,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这一信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李忠杰介绍说,从2004年开始,中共中央组织部就组织进行了设计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评价考核体系的工作,并且组织了试点。后来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筹备过程中,对中央委员的考核,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班子的考核就已经采用了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党的十七大之后这样一种考核的办法又进一步加以改进、完善,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讨论的就是这样一个经过探索、试点、完善的《意见》。
“按我的理解,《意见》总的是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能够真实地把干部的行为、政绩准确反映出来。”李忠杰说,“比如进一步完善考核的程序,坚持做好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程序和环节,还要全面科学地衡量干部的政绩。不仅要看经济建设的成果,还要看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包括在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果。”
“另外,考核还特别注重公信力,提高它的准确性、科学性,使广大群众感到这样考核的结果是符合实际的,是符合这个人本身的特点的。”李忠杰认为,群众公认是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原则,为此就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具体的做法。“比如,我们要提拔或者配备一个干部的时候,首先要进行民主推荐,再进行民主测评和考察,所有这些程序和办法还要进一步把它做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每开一次中央全会都要找问题”
“我们一直在努力加强我们党自身的建设,明确提出要加强先进性建设,要努力不断地走在时代的前列。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把国家管理得更好。”李忠杰在回答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问题时表示,我们过去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所以现在我们有能力把中国建设得更好。
李忠杰在回应关于有些外国朋友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打高分时说,总体上还算是客观的。“但是在党内,我们更多的是要求看到问题、看到不足。所以,我们每开一次中央全会都要找我们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以改进提出新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差距,还需努力。”
“毛泽东早在1949年就说过,党也会消亡的。具体落实到这个或者那个政党到底什么时候消亡,这就要看历史条件和它自身的努力。”李忠杰在回答中国共产党究竟能否做到长盛不衰时表示,从客观需要来说,今天的中国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党的正确领导,结果很难想象,对中国很可能是一场灾难。从主观上来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的成果世界公认。“当然,我们也看到自己的挑战,包括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我们的执政水平。”(记者
董宏君) tujian.or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习近平:共产党员要做时代先锋为党旗添彩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强调,广大共产党员要深刻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牢固树立党的意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充分体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做时代先锋,为党旗添彩。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特稿: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60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点击进入专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