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平两岸阔,广东再出发。
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风暴,给外贸依存度高达155%的广东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广东把挑战当机遇,变压力为动力,适时推出“双转移”战略,“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将山区的劳动力转进产业园”,力图摆脱全球产业布局中的“低端”和“下游”,以顽强精神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科学发展。
今年1至6月份,全省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增长或降幅收窄,据统计,上半年生产总值达16538亿元,增长7.1%,已呈逐月上升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和15%。
“双转移”助推广东科学发展,好也好在“双转移”,难也难在“双转移”。
从“腾笼换鸟”到“筑巢引凤” ——“双转移”使广东成功突围
“双转移”是时代赋予广东的新课题。
美国次贷危机一爆发,外贸依存度高达259%的东莞市就感到了阵阵寒意。2008年3月,正在东莞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敏锐指出:“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几个月功夫,不幸言中。
外贸依存度高,“美国打喷嚏,广东就感冒!”东莞当年关闭千余家低端企业。“世界工厂”模式暴露出“愈依赖,愈脆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关键时刻,“双转移”横空出世: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腾出珠三角的土地和资源,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培训粤东粤西粤北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和城市,缩小城乡区域差别。
风云际会,“双转移”一提出,碰撞十分激烈,“‘腾笼换鸟’谈何容易!赶走麻雀,能引来喜鹊和凤凰?”解放思想大讨论,经济粗放发展的“短板”一揽无余:广东占全国1.87%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占全国9.9%和4.1%的工业废水和废气总量,目前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
深圳最早提出的4个“难以为继”象一连串“紧箍咒”,直逼珠三角每一位“当家人”——“土地告急、资源短缺、人口超负、环境透支。”面积占全省10%的珠三角,经济总量占全省80%以上,但“烦恼”接踵而至,严重掣肘了广东可持续发展。“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已经变成‘两高一资一低’———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和低附加值产品。”广东省决策者十分清醒:以“三来一补”起家,靠投资拉动、靠资源消耗来开发的珠三角传统发展模式,发挥到极致。
广东如何发展?很现实的摆在全省各级干部面前。
汪洋直言:“只有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广东才能赢得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先机。处于产业链底端、附加值低的企业,要么转移,要么转型升级,‘转’才有出路。”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5月,广东做出重大决策,果断推出“双转移”战略。广东在新一轮国内外产业升级转移的坐标中,谋求转型升级。5年内将投入500多亿元,扶持欠发达地区建设产业转移园、发展重点产业等。
广东向国际市场释放出强烈信号,促使低端产业和产品逐步退出。今年首季就有200多家外资企业搬出珠三角,其中部分落户广东欠发达地区。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端产业和资源不断涌进珠三角。经济学理论把这种现象叫区域内产业大循环。随着产业的大转移,人力资源结构也随之调整优化。
“双转移”早动手,早尝甜头。尝试,早在2003年就开始。深圳福田区上沙创新科技园,从一个以制衣、建材的劳动密集型旧工业区,几年间变身为拥有65家高科技企业的“手机之都”。园区产值从8200万元提高到6.6亿元,增长7.06倍。“腾笼换鸟”不仅没有“鸟飞笼空”,还成功引来了“金丝鸟”,“微笑曲线”笑得更灿烂。
转入地也注入了新的活力。地处粤北的清远,见事早、行动快、力度大,今年一季度逆势走强,增速达18.4%。在紧邻江西的粤北南雄,通过产业转移,建成占地3800多亩的粤北首个精细化工基地,企业入驻后,工业产值可达100亿元。去年底,进入基地的化工配套企业已有46家,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政府产业升级导向,吸引了高端产业的众多“凤凰”飞进广东:2009年,新加坡来了,与广东合作“广州知识城”项目,IBM大中华区总裁来了,中国建材集团的液晶太阳能项目来了,中船、中航、宝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东方电气、中移动等一大批中央大企业纷纷来广东建厂扩资。一年时间,身为珠三角带头大哥的广州,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97个,在广州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169家。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合力推动下,广东企业转型升级自觉性不断提高,广东的经济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转移”促“转型” ——“风暴眼”中打造核心竞争力
急风裹挟骤雨,“双转移”一推出就遭遇金融风暴。
金融危机爆发,有“世界工厂”誉称的珠三角一下子转进“风暴眼”中,广东推进“双转移”时机对不对?还要不要“转”?等等。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保增长与企业升级转型能否并行?再次引起9200万岭南人的关注。
“保增长与双转移并不矛盾,我们要保的增长,不是传统模式下的增长,而是科学发展的增长。”广东省领导在关节点上,坚定推进“双转移”。
“为了保速度,把淘汰的低端产业重新上马,就是在饮鸩止渴。”干部群众议论纷纷:刚看到“‘双转移’的曙光,不能走回头路。”事实证明,“双转移”成为广东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抓手。凡是转型升级快,自主创新能力强、打造核心技术的企业,就能有效抵御冲击。东莞华宝鞋业——这家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逆势飞扬。“公司加大自主研发,引进和自创多个品牌。投入研发经费3800多万元,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与制鞋打了几十年交道,三句话不离“鞋”的公司董事长张华荣说,“产业升级和自主品牌经营,使我们拥有了‘价格决定权’。利润比以前增加3%-5%。” tujian.org
风过境,浪淘沙。佛山禅城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将传统陶瓷产业转移到清新的省级示范产业转移园,尽管禅城的陶瓷产能下降了1/3,但产值、税收却增长了1/3,建立了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瓷海(国际)陶瓷交易中心、中科院上硅所陶瓷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总部经济使产业结构“脱胎换骨”。禅城GDP在去年增长16.5%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又增长10.1%。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事例,展现出广东谋划跨越的决心和智慧。
去年,广东毅然出台《广东省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实施“十大创新工程”,积极推进粤港关键领域联合。首次实现国家工程实验室零的突破,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6家,企业技术中心36家,新开展合作项目6000多项。当年,广东发明专利授权量跃居全国第一。
事实证明,当金融危机来袭时,表现出强大抗冲击能力的,是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品牌,转型升级快的行业和现代产业集聚地。
深圳腾出产业发展空间后,切实加大高新技术、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和文化四大支柱产业的项目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提高到60%。深圳专利申请年增速保持在35%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蝉联全国第一。目前,珠三角各市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其中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下降幅度超过2个百分点。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金融危机中,公司今年的业绩增长将超过60%。”广东易事特电源公司董事长何思模说。核心技术是关键,公司投入研发去年达1.2个亿。作为世界上最大不间断电源(UPS)制造基地,其自主研发的UPS产品,是“神舟”号系列飞船UPS电源供应商。每年新产品(利润)占企业利润的35%以上。连续5年,易事特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全球排第7。
自主创新,成为广东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引擎。深圳已实现90%以上的研发机构、90%以上的研发人员、90%以上的研发资金、90%以上的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今年一季度,深圳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比亚迪、腾讯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保持了30%的高速增长,成为深圳产业增长中的最大亮色。中山具有自主品牌、自主技术的企业产值增长达到40%,一批重视研发投入的企业生产销售两旺。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东大手笔构建现代产业创新体系。广州开发区设立种子基金和1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80亿元打造创新载体广州科学城,100多亿元建设一批IT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公共开发式实验室、广东软件园、科技创新基地等。去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35%,现代服务业产值比增60%。
“寒极”变“热土” ——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双转移”为广东多年地区发展不平衡“破题”。
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广东的“内伤”,也严重掣肘了可持续发展:经济欠发达的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就像广东的“寒极”,珠江三角洲的GDP总量是山区的5倍,东西两翼的4倍。2007年广东地区差异系数0.77,全国是0.6。
犹如穿越风雨的雄鹰骄燕,在广东欠发达地区,“双转移”成为刺激增长的加速器,广东各山区市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全省平均速度。珠三角和广东欠发达地区差异在缩小。
今年1至5月,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经济增速明显回落,仅为5.8%;但粤东4市逆市上扬,GDP增速仍达到9.2%,在全省四大区域里增速最高,汕头、揭阳等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排头兵,一季度经济增速跻身全省前四位。
“双转移”实施一年来,有力促进了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转移”到粤东的企业生机勃勃。全球5大无绳电话机生产商国威电子公司,从深圳转移到梅州后,年产值从1亿元增加到了5亿元。“在这里总成本下降了30%,今年生产制造全部转过梅州。”公司总经理邓浩昌拿着新下线的电话机介绍说:“山区的劳动力价格和电价、水价都比深圳便宜。”
广东的产业布局明显优化。以劳动密集型、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皮鞋行业为例:珠三角地区规模以上皮鞋企业工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已达12个百分点,其中广州下降幅度最大,从31.5%下降到14.4%。而珠三角外围的清远皮鞋生产大幅度增加,从0.9%上升到11.7%,粤东的梅州、潮州、揭阳则从无到有,三市产值比重为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在谈到这一决策对经济的影响时,粤北南雄县委副书记颜亮感激地说。在“双转移”策略的推动下,2008年,粤北山区GDP增长19.7%,高于珠三角地区5.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达25.3%,高于珠三角地区6.3个百分点。粤东河源市通过加快推进本市中山(河源)等4个产业转移园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手机、模具、钟表、电子电器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2008年总产值达105.2亿元、税收5.05亿元,产业集聚发展初具规模。
一场春雨过后,记者来到梅州(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大片新建厂房,如春笋拔节,生机勃勃。去年该园成功竞标获得5亿元扶持资金后,穗梅两市紧密合作、联合招商。目前园区进园企业49家。梅州强华汽车电器公司是首个进园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公司董事长李云辉告诉记者,强华与广汽集团组合作,既促进了梅州企业开拓市场,又推动广州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去年公司产值1.5亿元,明年目标是5个亿!”
大力推进“双转移”,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半年,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入园项目1895个(含意向项目),总投资额353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57.52亿元、利税22.75亿元,同比增长12.38%和11.99%。转移产业园区吸纳农村劳动力31.7万人。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双转移”成效显著,坚定了广东调结构促转型的决心。省长黄华华说:“今年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进行产业升级,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双转移’要坚决,‘腾笼换鸟’要坚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坚决。”
2009年4月10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明确了珠三角未来12年的发展目标和奋斗路径。《决定》要求珠三角“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确认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地位。
随着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络快速延伸和综合投资环境的迅速改善,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为核心的珠三角产业呈现出加速向周边“扇状转移”的趋势。紧邻珠三角核心经济区的清远、河源、云浮等市县已迅速成为了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热土。通过这样的辐射,带动了东西两翼的粤北山区的发展。
“就业”助“增收” ——优化人力资源区域配置
帮扶百万农民转移就业,这是“双转移”最温暖和亮丽的。
满脸笑意的冯雯娴,来自肇庆的贫困山区,通过肇庆高级技校“一户一技能”培训学习,拿到了计算机初级证书,成为佛山实达科技公司的一名技工,月薪1500元。冯雯娴仅仅是广东“双转移”中受益的成千上万农村青年中的一个。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双转移”,加快了广东农村劳动力区域间就业步伐。今年1至6月,全省累计新增转移就业69.5万人,同比上升了42.7%,珠三角地区截止5月累计新增43.4万人,数量则同比下降了24.1%。这一升一降,人力资源区域配置明显优化。5月26日,汪洋带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21个市的书记、市长冒雨走进梅州市人力资源人才市场,考察正在这里举行的大型人才招聘会。供需场面十分热烈。这个市场建立的全市农村劳动力信息管理系统,让当地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就业的信息与机会。今年以来共举办20多场招聘会,帮助8000多人实现就业。
“‘双转移’的着力点在调结构,优化人力资源区域配置,落脚点在惠及民生,大力帮扶百万农民转移就业。”广东省政府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介绍说,“双转移”有效带动粤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
一年来,广东农民就业,初步形成“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可喜局面:2008年全省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8.5万人,近50万户贫困家庭通过劳动力培训就业实现增收脱贫。新增转移就业劳动力106.4万人,在城镇就业的本省农村劳动力新增99.1万人,增长14.1%。统计显示,广东农民培训转移后的工资水平比未受训的农民提高20%-30%。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年务工收入达到1300多亿元,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总额达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双转移”提升了劳动者技能素质,解决了农民增收难题。“培养一个,脱贫一户”政策,让初中文凭的何昆祥,参加了梅州农村免费缝纫机培训班,进入兴宁石马镇的针织厂上班。30多岁的他凭一技之能养活了全家。何昆祥现象成为广东农民增收的大趋势。专家评价,“双转移”这个“助推器”,提高了劳动力素质,提升了珠三角产业竞争力,带动了东西北加快发展,缩小了地区差距,有力推动了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广东省领导用“壮士断腕”一词,表示了推进“双转移”的坚强决心,其中,也透露出广东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和寻求新一轮大发展的历史紧迫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