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库是否独立在于去除官本位理念 |
2009-07-31 |
|
中国目前的各类智库大部分是官方和半官方的大学附属型智库。对此有专家称很多智库的作用往往停留在论证政策是如何正确,失去公共性或民间性的本质,成为政府政策的宣传者和诠释者。
虽然原则上称大部分智库是官方或者半官方的,但其实质属性根本是官方的无疑。从智库成员的来源分布来看,大多则是出身官场,不是出身官场的也会先挤进官场,弄个一官半职才能,才会觉得有分量能担当。
中国式的智库,最大的垢病在于,研究的成果华而不实,不能够取得货真价实的现实效果。他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统一思想等方面,而并未真正认识到智库要释放给社会的是多元化,开启不同的声音和集聚不同的力量。
我们对智库的认识,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为为政府出谋划策就是智库所有的作为。当然,这一点是智库最基本的,但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政府和民间社会的桥梁。政府可以通过智库对民间社会有科学的认识和关注,同样,民间社会亦可通过智库了解政府的作为和政策号召。通过智库这个平台,政府和民间社会之间可以达到有效的博弈,省去了政府的行政成本,打通了民间诉求渠道。
从智库本身的职责和属性来讲,其成员背景的专业性和自身定位的中介性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智库成员半数以上都是官员出身,其主要思路和逻辑是官本位的,而政府决策方面需要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更细致化的专业领域,就鲜有有用的方案了。智库如果连基本的专业化都达不到,就只能是养老院或衙门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少了一些衙门化的程序,便会多一些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不拘一格。这样智库的性质不论是官方的或者半官方,抑或是民间的,它都具有在知识上和策略上的独立,而不是变成某一利益集团的附属,让“智库”听起来像一种讽刺的称呼。(汪彦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