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GDP落伍回归“经济幸福” |
2009-07-31 |
|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使得中国东部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开始突破传统增长模式,寻求新的增长之道。上海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一直以两位数的增长领先全国。1989年,上海的人均GDP还是5000多元人民币,到2008年,这一数字变成了73124元人民币,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但是上海来不及分享这一数字的突破所带来的喜悦。今年上半年,上海以5.6%的增长,落后于全国7.1%的平均水平。
|
胡锦涛在云南考察强调要化危为机 tujian.org
中产阶层:稳定中国社会重塑"中国性格"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铁路公检法转制成定局司法去地方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广电总局拟限制电视剧每日播出集数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精神"筑起抗御金融危机的长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上半年的GDP增幅首次低于全国水平,很多人表示了深切关注,甚至是忧虑。站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关口,我倒认为此举具有一种特殊的经济勇气和调整胆略。
长期以来,由于GDP就是衡量地方政绩、发展水平的权威杠杆,我们对GDP已经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惯性思维,只能攀升,不能降低,降低就意味着发展减缓、经济落后等。这种量化考核在强化了“发展至上”的经济原则的同时,也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GDP崇拜”,于是就出现了屡见不鲜的“黑色经济”、“污染经济”、“高耗能经济”等。我们得到了产值,却将精神质量、生活质量和幸福保障给淡忘了。
上海市的“落伍”,除了外向型经济的因素,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较深外,更在于上海正在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了“两高一资”企业,“通过投资支撑经济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需要改变,不失时机调整结构,把产业升级与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起来”。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蔡旭初的答记者问,给出了“放慢”答案:要进行结构调整,要淘汰那些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让上海经济借助“经济危机”压力,完成一种“质”的提升。哪怕这样做会让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也应该义无反顾的进行下去。毕竟,在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后者的影响力、经济地位更为重要。所以,人们不但不为上海的这种“落后”而担忧,反而为这种“转型的勇气”而倍感欣慰。
目前的上海经济已达到了较高层面,“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保持了连续16年的两位数增长,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有了这些经济总量的支撑,上海市就应该有信心跳出传统经济评价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