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高考,绍兴一中73名以体育竞赛获奖者加20分的考生中,有30名为政府官员与事业单位领导子女,有19名企业老总的子女,只有8名考生是田径、球类、游泳等运动项目获奖取得高考加分资格,或是来自普通百姓家庭。“三模三电”加分者占这所中学2009年823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的近十分之一。(7月30日《中国青年报》)
|
乌警方通缉15名"7·5"事件犯罪嫌疑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统计局:GDP改革是进步但不应期望过高 tujian.org
教育部:学生没找到工作
不得扣毕业证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京沪高铁总指挥部透露票价拟定为500元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邓小平夫人卓琳逝世
享年93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利益,有权力,自然就会有寻租。谁也不能指望高考加分制度天然纯洁,问题是,回头看看这一系列高考加分丑闻,除了公权异化之外,我们还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高考加分丑闻呈现出典型的族群化现象。有人说,高考加分已经成为权势盛宴,成为金钱与权力赢家通吃的VIP待遇之一。那么,权势者是如何突破制度防线,成功地在加分制度上轻松晋级的呢?
这恐怕不能单纯地怪权力,或者咒骂金钱,而应该反思高考加分制度本身。一者,有些加分制度,本身就为权势者打开了方便之门,譬如成本高昂的航模比赛、艺术加分等,我们不妨看看某校的一组数据:从生源地类型来看,88%的艺术特长生来自大中城市,只有11%来自小城市或城镇,没有一位艺术特长生来自农村。道理很简单,农村孩子基本上没有条件学钢琴、芭蕾舞。类似动辄要价上万的航模,别说农村孩子,普通城镇学生恐怕也不是个个承担得起的。这些加分政策,已经丧失了普适性,哪里是为所有学生准备的?
二者,加分政策五花八门,标准琳琅满目,而且权力下潜很深,往往一个中学校长就能将全国所有大学的平等录取权架空。加分权力分散,掌控加分话语权的部门与人纷繁复杂,直接导致对加分权力的集中监管沦为形式——而如果加分政策只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依赖群众或媒体监督,则这样的加分政策必然成为某些人专享的“自由”。
三者,高考加分丑闻族群化呈现,说明加分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半公开的交易,既然是交易,自然是“价高者得”。按理说,出于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每个考生和家长都有举报或投诉此种交易的动力,而这种交易偏偏能长期蛰伏于基层教育领域,更说明高考加分上的知情与监督是多么不易。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