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山披绿 人脱困--宁夏南部山区荒山秃岭换新颜
2009-08-04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固原市气候干旱,林草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曾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近10年来,这里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当地农民也正是借助这项民心工程,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变。   荒山秃岭换新颜   “黄土山像个和尚头,下雨哗哗顺沟流。山坡挂满坡耕地,下籽十升打一斗。”这首歌谣所唱的情景,曾是西吉县聂家河小流域最真实的写照。而今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派自然风光:波浪般起伏的梁峁上,顶部茂密林草戴帽,腰间层层梯田缠绕,山沟塘坝明波闪闪。   聂家河小流域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境内山大沟深、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从2000年起,政府部门坚持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原则,山顶退耕种草种树,山腰兴修水平梯田,山沟建设水库塘坝,使全流域植被覆盖率从2.3%上升到现在的21.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3平方公里,每年的泥沙流失量已由过去的6000吨减少至1500吨以下。   聂家河小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只是宁夏固原市生态治理的一个亮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这个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6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54万亩,荒山造林212万亩。截至去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12.8%提高到17.6%,比宁夏全区的平均水平高出9.3个百分点。   据最新航拍结果显示,彭阳县67.6%的面积都是绿的。这个县累计治理小流域92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633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由早年的3%提高到现在的22.4%,水土流失面积由占全县总面积的92%下降到53%,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目标。    农民吃粮不再愁   庄稼地大量退耕还林后,农民们的吃粮会不会出现困难?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在固原市一些退耕区走村串户进行了采访,发现众多退耕户通过享受国家补助粮款,以及推进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绝大多数人家不仅温饱无忧,而且日子过得更加宽裕。   彭阳县白阳镇中庄村农民李万忠家种着76亩陡坡地,其中46亩退耕还了林和草。他算账说,退耕的地每年净得4600公斤粮食、920元钱的补贴,剩下的缓坡地陆续建成了梯田,小麦亩产能超过100公斤,玉米亩产接近500公斤。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前,一遇干旱年就闹饥荒,这几年全家8口人吃粮从没出过问题,每年还有余粮卖。   固原市退耕还林的土地主要是陡坡洼地,这类耕地靠天吃饭亩产量仅有几十公斤,除去种子、肥料等费用,收入所剩无几,如果遇到干旱年份,甚至连种子也收不回来。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后,国家每亩给退耕农户兑现100公斤原粮,20元生活补助,是原来4亩左右耕地的收入。全市共有17.8万户共98万农民参与退耕,九年累计兑现粮款折合现金24.5亿元,人均年直接受益300元。   在陡坡地退耕还林的同时,政府部门在缓坡地上坚持大搞基本农田建设,先是将每亩补助标准从80元增加到100元,后又提高到120元,年建设规模达35万亩,以保证退耕后粮食不减产、农民不减收。据统计部门的数据,2000年固原市粮食总产量为33.7万吨,此后粮食年产量逐年稳步增长,去年达到创历史水平的60.9万吨,有效解决了退耕农民的吃饭问题。    “门关了窗户开了”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既要恢复青山绿水,又要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政府部门的最终目的,更是广大退耕农民的最大心愿。记者采访中欣喜地了解到,退耕关上山区破坏生态、广种薄收的“大门”,却开启了发展劳务、草畜以及设施农业等多扇增收的“窗户”。   原州区清河镇总共有1.6万名农村劳动力,今年上半年输出9300人,估计已创劳务收入4500多万元。记者与当地的乡村干部聊起退耕还林工程,他们说:“过去,我们镇的农民总抱着几亩坡地薄田不放,很少想过别的法子,这些年,大片耕地还了林草,把部分劳动力解放了出来,他们纷纷外出打工,挣了钱也长了见识。”   据固原市劳动就业局提供的数据,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市劳务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去年输出人数超过27万人,户均基本上输出1人,劳务总收入由2003年的6.3亿元翻番增至12.6亿元,劳务收入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614元的41.1%,部分乡镇已经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劳务输出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支柱产业。   走出去的农民设法挣钱,留下来的也没有闲着。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投身到种草养畜、种植林果苗木、修建农田基本设施等生态农业中,开拓出了一条条增收新路子。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说这些产业还普遍停留在典型引路的阶段,但无疑为当地农业升级注入了很大活力。   隆德县神林乡双村农民柳峰,山地退耕后还剩余12亩川台地。去年他试种了8分地的拱棚辣椒,算账收益远比种小麦等粮食作物强。今年他将拱棚面积扩大到5亩地,种植西瓜、芹菜、韭菜等瓜菜,一年能够生产三茬。6月初部分品种已经上市销售,估计全年亩均纯收入可达7000多元。他对记者说:“调整种植结构,精耕细作,一亩拱棚的收益能顶十多亩麦子。”
     相关链接
    ·第二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评选结果揭晓
    ·中国海军第三批护航编队正式开始独立护航征
    ·2009世界女排大奖:中国队夺冠
    ·五大连池矿泉水开发陷纷争 10年三大投资者
    ·我国放射事故率高美国20倍 辐照食品安全存
    ·北京白酒价格中秋前后看涨 "舍得酒&qu
    ·"中国旅游日"设立或不了了之 曾
    ·网络旅游成时代新潮 点点鼠标可周游世界(组
    ·"体检取消乙肝检测"引关注 卫生
    ·四川宜宾国税分局长嫖幼案今宣判 自称心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