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而昨天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北京师大附中的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山东陈毅中学的刘明辉老师也明确表示:“其实,即使课本里减少点鲁迅作品也没什么,我们照样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学习鲁迅的精神。”(浙江在线-钱江晚报2009年8月11日)
中国或许原本就是比较热衷于“革命”的民族罢,尤其是在教育的变革上,总是给人一种应接不暇、手忙脚乱的感觉。而对于频频“变脸”的中学语文教材,笔者总是感慨“廉颇已老”,但好在还有作为民族文学脊梁的鲁迅先生相伴,多少还能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慰籍。然而今天看来,热衷于“革命”的中国教育终于要拿鲁迅先生“开刀”了。遗憾之下,笔者突然滋生了一种黄昏日落般的惶恐与悲凉。
曾几何时,鲁迅文章是语文教材中的重头之戏,是语文教学中最令人看好并且最为出彩核心篇目。而如今,这一切都将即将成为过去,特别是在“去鲁迅化”已成为“课改”之特点、亮点的时代特色与背景下,我们同时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质疑:以后出版的新教材或许将不会再有鲁迅文章的影子了罢?!
一而再、再而三地删减鲁迅的文章,据说是因为鲁迅的文章今天的孩子难得读懂,于是觉得将鲁迅文章拿掉未尝不是件好事。显然,这个理由是过于牵强的。鲁迅的文章难懂,就删除,相比之下,那些古文、古典诗词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比鲁迅的文章更难读懂,难道就都删除不成?也有人觉得鲁迅是泛政治化时代背景下的宠儿,现在的时代不必再强调鲁迅精神,不仅仅是大环境不需要了,而且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有限,甚至有人都开始怀疑教师讲解水平有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鲁迅是用文字救国的战士,设若这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人“走”了,谁来痛定思痛唤醒国人的麻木?
我们常说“教书”之目的在于“育人”。我们学习鲁迅先生,不光是要学习文学,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骨气都没有了,还算是人吗?笔者不晓得北京师大附中那位老师的“鸡肋”之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含义。但笔者想说的是,如果一个老师不爱鲁迅、不懂得鲁迅,那么除了书本上那些僵化了的教条以外,我们还能指望他能教给学生什么吗?——真正的鲁迅,是严厉的也是宽容的,是刻薄的也是慈悲的,是伟大的也是通俗的,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应该理解鲁迅,才能使学生爱上鲁迅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某些教课老师对鲁迅的“理解不透”,这才是当前语文教育的悲哀所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