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博文:删除鲁迅,谁来唤醒国人的麻木?
2009-08-15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而昨天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北京师大附中的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山东陈毅中学的刘明辉老师也明确表示:“其实,即使课本里减少点鲁迅作品也没什么,我们照样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去学习鲁迅的精神。”(浙江在线-钱江晚报2009年8月11日)

中国或许原本就是比较热衷于“革命”的民族罢,尤其是在教育的变革上,总是给人一种应接不暇、手忙脚乱的感觉。而对于频频“变脸”的中学语文教材,笔者总是感慨“廉颇已老”,但好在还有作为民族文学脊梁的鲁迅先生相伴,多少还能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慰籍。然而今天看来,热衷于“革命”的中国教育终于要拿鲁迅先生“开刀”了。遗憾之下,笔者突然滋生了一种黄昏日落般的惶恐与悲凉。

曾几何时,鲁迅文章是语文教材中的重头之戏,是语文教学中最令人看好并且最为出彩核心篇目。而如今,这一切都将即将成为过去,特别是在“去鲁迅化”已成为“课改”之特点、亮点的时代特色与背景下,我们同时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质疑:以后出版的新教材或许将不会再有鲁迅文章的影子了罢?!

一而再、再而三地删减鲁迅的文章,据说是因为鲁迅的文章今天的孩子难得读懂,于是觉得将鲁迅文章拿掉未尝不是件好事。显然,这个理由是过于牵强的。鲁迅的文章难懂,就删除,相比之下,那些古文、古典诗词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比鲁迅的文章更难读懂,难道就都删除不成?也有人觉得鲁迅是泛政治化时代背景下的宠儿,现在的时代不必再强调鲁迅精神,不仅仅是大环境不需要了,而且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有限,甚至有人都开始怀疑教师讲解水平有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鲁迅是用文字救国的战士,设若这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人“走”了,谁来痛定思痛唤醒国人的麻木?

我们常说“教书”之目的在于“育人”。我们学习鲁迅先生,不光是要学习文学,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骨气都没有了,还算是人吗?笔者不晓得北京师大附中那位老师的“鸡肋”之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含义。但笔者想说的是,如果一个老师不爱鲁迅、不懂得鲁迅,那么除了书本上那些僵化了的教条以外,我们还能指望他能教给学生什么吗?——真正的鲁迅,是严厉的也是宽容的,是刻薄的也是慈悲的,是伟大的也是通俗的,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应该理解鲁迅,才能使学生爱上鲁迅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某些教课老师对鲁迅的“理解不透”,这才是当前语文教育的悲哀所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中国邮政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邮政网络之一
    ·北京卫生部门相关负责人:北京目前无食盐高
    ·“黑诊所”论挑战公众良知
    ·绿坝:善意的制度应以善的方式实现
    ·公安部:酒驾一律上限处罚:醉驾一律拘15天扣
    ·凤翔血铅事件调查:涉嫌企业曾让当地"引以
    ·酒精"挑战"道路安全 中国今起重拳整治酒
    ·河南遭批“开胸验肺”医院获职业病诊断资质
    ·湖南溆浦县书记:环保局超编6人不是特别多
    ·山西吕梁经适房乱象:开发商骗地改规划建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