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记者刘菊花) 一个身处宁夏,一个远在北京,银川市电信局退休老职工闫茂菊大妈笑眯眯地望着“对面”的新华社记者,大声说:“我刚上班的时候,连电话都没见过,想都想不到这辈子能开上视频会议,你和我隔这么远能互相看见谈话,变化太大啦!”
1944年出生的闫大妈一家三代都在通信行业工作,自称“通信世家”。她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邮电职工,常年在外架杆铺线。1958年,闫大妈小学刚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并成为新中国通信历史上第一位女线务员,和上杆下井的同事们、同行们一起,将新中国残缺不全的通信设施一点点连成片,汇成网。
闫大妈的小儿子朱伟峰1979年出生,现在是中国电信银川分公司区域营销主任。他特别难忘儿时母亲夜深了还在洗衣服、和煤饼,常常半夜三更被叫去抢修电缆。有一个冬夜下大雪,母亲在外忙乎了一晚上,早晨回来全身冷得像一个冰人。
“那时候大伙都没想别的,只要电话能通就高兴了。我虽然文化低,但特别好强,从不愿意为了家事耽误工作,单位也给了我很多次脱产学习的机会,后来我也收徒弟啦。”闫大妈说着说着,平静地谈起一件往事,只见视频里面,坐在她身边的朱伟峰显然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顿时眼中泪光点点。
“我怀着伟峰八九个月的时候,还天天上班,爬两米高的梯子在机房程控端搭架子。有一天中午正在工作,觉得肚子痛,晚上就把他生下来了。我们那个时候怀孕都是不休一天假的,上班到最后一天。”
“我特别佩服我母亲这一代电信人,他们过去承受的那种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是我们这一代难以想像的。”朱伟峰1997年从邮电中专毕业后先后从事过线务员、客户经理、经营主管工作。“母亲那一代处于国家通信大发展时期,以工程建设为主,现在的线务员以装机查仪、服务客户为主,接到报修电话再晚也得赶紧爬起来去查障,因为公司对社会有承诺必须在数小时内修好线路。虽然工作环境没那么艰苦了,但压力更大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