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以城带村”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2009-08-24 |
|
新华网成都8月22日电 题:成都“以城带村”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新华网记者 许茹、侯大伟
从2003年开始,四川省成都市一改过去城乡分治的局面,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全市的整体规划当中,坚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把农村工作与城市工作同规划、同安排、同布置,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通过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环境改善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城乡文明同步推进。
|
国办印发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环评新政出台
国务院法制办解读六热点
tujian.org
各地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民主决策真正是减少信访的釜底抽薪之计 tujian.org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网特稿:七省份立法破解“择校热”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成都按照“文化设施均衡布局、文化投入基本相当、文化成果城乡共享”的基本理念,形成了完备的城乡文化体系,群众出门15分钟以内,就能参加自己喜欢的各类文化活动,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通过“市帮县、县育乡、乡带村”的模式,成都市基本实现市上年年有大型品牌文化活动,区(市)县月月有主题文化活动,乡镇周周有集中文化活动,村和社区天天有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推进城乡文化同步协调发展。
目前,成都市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市2832个村(社区)建立了综合文化活动室;实施农村流动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工程,为每个区(市)县配备了一辆文化科技服务车,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下乡活动,建立了公共图书馆图书流转借阅点;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完成了2832个村(社区)农家书屋建设;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投入500万元,购买了130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彻底更换了农村电影放映设备,全市每个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区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全市所有街道、社区及乡镇和村基层服务点全部建成开放,这些项目的建设已基本实现了全市覆盖。
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成都也在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全市2832个村(社区),村村至少有一支群众文化表演队伍,已形成了都江堰市崇义村的狮舞队、青城山镇石桥村的藏羌文艺表演队、新津县五津镇临江村的民间乐器队等300多支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队伍,打造了一批楹联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火龙文化等特色文化村。这些民间文化队伍活动丰富,大大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王民平介绍说,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启动三年来,成都市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基础建设力度,市本级财政补贴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达2亿多元,县级财政保障经费20多亿元。按照统一建设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功能设置、统一标示标牌、统一评定等级的标准化建设思路,制定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必备条件和等级评定标准,在明确建筑面积大于500平方米,郊区乡镇配套建设2000平方米群众文化广场的基础上,明确了基层文化阵地具体的功能设施和必备的文化设施设备。
成都市通过良好生活、工作环境的营造,促进了村民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转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目前,城区街道和社区院落整洁度从65.18%提升到70.92%,远郊区达到64.43%,与中心城区百分比差距从11.43%缩小到5.47%,中心城区与远郊区的差距明显缩小,效果同步显现。在2008年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成都以84.36%取得排名第6的好成绩。
tujian.or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