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 |
2009-08-24 |
|
新华网郑州8月23日电(记者李亚楠)1968年,由于刚好赶上“文化大革命”,上大学没了指望,20岁出头的二月河怀着悲凉的心情步入山西太原的一座兵营,成了一名工程兵。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20年后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更不会想到,自己的作品能风靡海内外。
|
中纪委颁布对"小金库"违纪行为处分解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醉驾公务员诉"苦衷":有时要帮领导挡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网民论政:官员学历高未必重要 要为民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京奥组委宣布依法解散 收支结余超10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基本药物制度为人民安全用药保驾护航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想不到的何止二月河一个。每一个当时渴望阅读,怀抱文学梦的青年,都想不到今天的文学作品会是如此琳琅满目、绚丽多彩。正是这一个个渴望和梦想,才铸就了新中国文学60年曲折又辉煌的历程。
童年:不够读的书
二月河的文学梦开始得很早。“我自己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的。”二月河坦承:“尽管当时‘作家梦’做得有点早,但如果压根没有这个梦,今天,在作家的坐标上就根本找不到我的位置。”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是新中国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文学创作以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为主,创作的质量很高,内容很健康,作品品位相当高。”但对求知若渴的二月河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文革’前的17年,虽然创作也很丰富,但我还是能把那些书读完,国内长篇小说和国外翻译作品,我没有落下的。”
从初中到高中,怀抱文学梦的二月河读完了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有马克·吐温的小说、莱蒙托夫的诗等一大批外国文学作品。但当时作品的有限,让热爱文学的二月河相当苦恼。四大名著和《封神榜》《三言二拍》等古代作品也就那么几本,外国翻译作品也读了差不多,社会上推出的小说,比如《林海雪原》《烈火金刚》《创业史》等也根本不能满足二月河的胃口:“再长的小说,废寝忘食地读,也就是几天,读过之后要空很长一段时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