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小岗、华西三“村庄”刻画中国农村60年发展印迹 |
2009-08-31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10月13日,郭凤莲为来大寨参观的老知青在草帽上签名。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新华网北京8月30日电(记者陈先发、刘健、孙彬、高风)“看看我们不久前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牌匾。”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满面喜色地告诉记者,“大寨”这个村名如今已成为22种商品的驰名商标。
tujian.org
|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加强社会领域立法 公平正义成重点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蓝印户口:折射教育公平之“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重庆攻坚一批信访"骨头"案 tujian.org
北京:34种医院制剂涨价最高涨幅接近9倍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深圳大部制改革9月8日前完成“三定”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共和国60年农村发展史上,醒目地书写着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江苏江阴市华西村等村庄的名字。她们代表着共和国农村的不同时代,而她们的发展变化,则透示着中国农村的美好未来。
大寨其实并不大,是中国普通的小山村。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高产稳产的“海绵田”,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一场“农业学大寨”的运动随后席卷全国。1964年,17岁的郭凤莲也成了全国闻名的“铁姑娘”。
“文革”结束后,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革命样板”陷入10年低谷。1991年,郭凤莲被任命为大寨村第八任党支部书记。“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寨的发展路子究竟该怎么走,是建设一个政治化的大寨,还是建设一个市场化的大寨?”郭凤莲和大寨人冷静思考后认为,历史,不该成为发展的包袱!
放下包袱一身轻。全村老少积极兴办企业,走上经济强村之路。如今,“大寨”成功实现了品牌转化。2008年大寨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大寨曾经的失落与困惑,小岗人也遭遇到了。“大包干”的牵头人严俊昌曾用“一朝迈过温饱坎,二十年没过致富关”来形容小岗村的发展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