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以往是世界公认首选第一线的抗生素。一支80万单位的青霉素不到一元钱,只有几毛钱的利润空间,可谓是性价比最高的抗生素之一。如今它却常遭冷落:企业不愿生产,医院不愿采购,医生不愿使用。
如何避免基本药物陷入这种困局?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内专家,解读国家基本药物如何让老百姓用得上。
改变“趋贵”心理
“基本”不等于药效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胡锦涛赴新疆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29日国庆演练
28日20时起多路段禁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重庆铲除"黑老大"肃清"内鬼"演绎"无间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三部委:民族团结纳入高考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公布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安排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吴永珮教授说,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报销比例高,在价格上有优势,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要通过科普的手段,让老百姓增加医学和基本药物方面常识,愿意使用基本药物。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认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在于使用环节。如果基本药物的需求根本不存在,生产和流通也就无从谈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许嘉齐解释说,“基本”并不意味着低水平、低层次,国家基本药物并不是指便宜药、质量差的药,而是真正价廉物美、能解决大部分老百姓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物。基本药物是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根据循证医学证据、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安全性信息,从众多药品中优选出的同类药物中安全有效且效益、风险和效果、成本综合评价最好的药物。基本药物目录中300多种药,基本上能够满足85%的临床需要。
“好药就是贵药,贵药就是好药——因为这种误解,再加上用药信息的不对称,这些年来我们在药物的选用上有了趋贵的心理。这不仅加重了患者和社会经济负担,也使一些药物在真正需要使用时无法发挥应有的治疗效果。”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难免会对患者的用药习惯产生一定影响。在实施初期,对于群众中长期形成不良用药习惯一定要积极引导,做到合理用药、经济用药。其实,对症的药就是好药,价廉的药同样管用。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