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 大学生社会实践变味 |
2009-08-28 |
|
今年暑期,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一支社会实践小分队,专门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调研,通过走访江浙部分高校和媒体,着重了解有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情况。调研发现,一些高校强调结果而淡化过程的评价体系,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点“变味”。有关专家指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去功利化。
|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委员呼吁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8月29日天安门及其周边公交线路调整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产大飞机发动机计划2016年取得适航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被网瘾”背后有没有可怕的利益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防止"保增长"与"调结构"出现"两张皮"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评比标准”或“评奖评优办法”中一些条目可操作性不强,许多条目追求形式上的指标。在一些高校,媒体的报道也成为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某高校明确规定,在中央级报纸上发表200字奖励4000元,在省级报纸上发表300字奖励3000元,在市级报纸上发表600字,奖励1000元。
评价体系对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偏重结果的评价体系,使部分大学生把社会实践的相当精力,放在找实践地领导机关签意见、盖章和找媒体见报等苦恼的“出成果”上。苏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尤小立指出,主要是指导思想上太功利,设定了过多的指标。指标化容易让学生产生“任务感”。而“任务感”太强,则容易让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变成另一门“课程”,从而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知名教育专家、南京大学博导朱庆葆教授认为,高校应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教学计划中。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对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按自己所学专业和未来发展选择实践主题,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开展,防止功利化和走过场。(记者朱金龙
通讯员蔡晓臻)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