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是我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我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工人运动领袖,连任第五、六、七、八届中共中央委员和第五、第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曾一度掌握着中央的实际权力。他因推行“左”倾盲动冒险主义路线,给革命带来了一定的挫折。在那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中,他曾经“死”过三次,组织和同志们为他开过三次追悼会。建国后,他仍然担任着中央和国家一些部门的要职,却在“文革”中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折磨含冤而死。然而,他不但没有资格享受追悼纪念,就连姓名权也被剥夺了,骨灰也不能保留。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给他补开了一次追悼会,也就是他人生的第四次追悼会。
第一次追悼会
1922年春,李立三从上海来到湖南,被湘区委党组织委派去萍乡安源煤矿开展工运工作。
1922年9月,路矿当局拒发拖欠工人的工资,并企图封闭工人俱乐部。就在这时,中共湘区委员会和劳动组合书记部又派刘少奇来到安源,与李立三、蒋先云、朱少莲等人领导著名的安源工人大罢工。李立三担任罢工总指挥,刘少奇为工人总代表。9月13日午夜,震惊全国的安源工人大罢工开始了。路矿当局及萍乡镇守使肖国安派出大批军警镇压工人罢工,路矿总监工王鸿卿还派出暗探、工贼刺探李立三的下落,悬赏600块大洋收买李立三的人头。工人纠察队为了保护李立三的安全,把他转移到郊区三合桥一名工人家中,在那里指挥罢工。
路矿当局抓不到罢工总指挥李立三,特派人去湖南,买通长沙一家报纸,在显目处登了一则特快消息:“李隆郅为罢工事逃往长沙,被湘省督军赵恒惕部所擒,日前被腰斩于长沙市小北门外”云云。李立三知道此事后,当即露面,安定了工人情绪,揭穿了敌人的阴谋。然而,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了法国。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等得知此事,信以为真,十分悲痛,立即召集旅欧党团员和勤工俭学同学,在巴黎郊外的戈隆勃·卡纳莱浦东特街39号的“华侨协社”大厅集会,为李立三举行追悼会。 [1] [2]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