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攻克杂交水稻难关 |
2009-09-01 |
|
(共和国的足迹)1973年:攻克杂交水稻难关
新华网北京8月31日电
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1960年7月,时任湖南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萌发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念头。经过几年艰苦试验和科学分析,袁隆平写出了他的第一篇
|
tujian.org
国台办:达赖赴台势必对两岸造成不利影响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国将逐渐把5级财政层级简化为3级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首个反贪局地震式反腐
贪官排队投案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国南方“高烧”
旱情蔓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专家共论中国崛起:过程还很长问题还很多
tujian.org
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杂交水稻研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动乱冲击了各个领域,杂交水稻研究也遭到批判。袁隆平的试验钵被砸碎,他试验田里的全部秧苗被拔掉,扔到井里。三天后袁隆平才从井里找到了漂浮着的五根秧苗。面对这样的打击,袁隆平坚定地说:“我搞科研为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要我放弃杂交水稻的研究绝对办不到!”袁隆平带领杂交水稻科研小组顶住干扰,锲而不舍地进行试验工作。
1970年秋,根据袁隆平“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设想,他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一棵雄性不育株。转育出来的三粒雄性不育种子被命名为“野败”,为“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春,在湖南省委的领导下,成立了由湖南农科院、农学院、师范学院、黔阳农校和贺家山原种场组成的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以袁隆平为代表的黔阳农校科研组把“野败”植株和其他不育材料分发给13个省市的20多个单位,进一步开展以“野败”为主要材料的“三系”配套攻关会战,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