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文化产业来说,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应扼住那些借助流通和管理故意提高成本者的咽喉,让文化“硕鼠”无仓可藏。
本报刚刚揭晓的“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倾向千人问卷调查”显示,61.4%的受访者认为,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期待是“电影票、演出票、书价等再低一些”。
这些年来,我们对于文化事业发展不可谓不重视,财政投入的逐年大幅增加,文化场馆的建设,文化产品的产出都今非昔比。然而,人们也看到:文化消费的门槛还没有明显降下来。
最直接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原因,是文化产品生产成本的飞涨。物价整体上扬,创作成本、宣传运作成本、演出展览成本等成倍增加;文化生产和演出普遍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够结实,单位成本高……在这些原因的作用下,涨价很多时候实属无奈。
如果说成本因素是客观原因的话,那么另外一些导致文化消费昂贵的原因,比如,生产流通环节壅塞,中间成本高;文化产品价格体系不规范,部分产品定价高。这些则是可以并且应该加以矫正和改变的。
降低文化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也离不开政府对雏形孵育中的文化产业进行倾斜性支持。这一点,是“硬环境”,不久前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有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