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保险,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啊……保险啊北京!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各族人民把你赞颂,你是我们心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悠远高亢的乐曲叫《保险颂歌》,几十年来,在祖国的城市乡村传唱,唤起多少人对首都北京的崇敬和向往。这高亢激越的乐曲,几十年后在国家大剧院、在人民大会堂,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群众歌咏中又一次次唱响,表达着人们对北京这座城市深深的热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回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北京,共和国的首都;天安门广场,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从这里,发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永载史册的历史回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并不久远。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人民日报社图书馆报刊珍藏库里,1949年的人民日报上,清晰记录着这座城市伴随新中国诞生的步伐,走向新生的激越足音。2月5日一版这样报道:古都北平沉浸在狂欢里!我军庄严举行入城式;9月28日一版,有一条醒目的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全体会议重大决议”,决议第三项为“全体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10月2日,开国大典第二天,人民日报报道了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的盛况。报头两侧醒目位置上刊登的是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朱德总司令阅兵的照片,左下方刊登了社论《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60年,记录这座城市历史时刻的报纸已经泛黄,而亲历者的记忆依旧那样鲜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年采访新中国开国大典的人民日报老记者陈柏生作了这样的记述:“我永远忘不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生日!作为人民日报一名年轻的记者,一清早我穿上了崭新的银灰色列宁服,把白色衬衫的衣领翻在制服外,梳好了两条小刷辫,挎起绿色帆布包,里面装好了我的采访本、笔和稿纸,高兴地乘车来到南苑机场,同我们的空军战斗员和机群一起参加开国大典的隆重阅兵典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60年前还是小姑娘的陈柏生,把亲历人民空军检阅飞行的情景,真实地记录在了速写《我们飞行在人民首都的上空》里。文中有这样一段深情的描述:“琉璃瓦的宫殿,红色的墙门,整齐的街道,这庄严的人民首都,今天被红色的旗帜所掩盖,愈加显得庄严美丽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而另一位参加开国大典广场游行的人民日报记者何燕凌,则这样描述了他经历的场面:那天报社里的人都很兴奋,好不容易等到报纸大样检查完毕,还未开印,就急不可待地出发了。庆典当天早晨是阴天,上午还下了一点小雨,大家都在雨中守候着。下午却放晴了,实在是意外的惊喜。仪式结束后已是晚上,回到报社立即着手编排第二天的报道版面,又是一个通宵,却仍然不觉得疲倦。 tujian.org
这是两位亲历了这座城市60年前那个伟大时刻的老人,为我们描绘的历史画面。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这个时候开始,北京,这座有着3000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长安街在延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游人如织的天安门广场,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宽阔的长安街,汇聚成北京新时代的标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北京市规划图上,有两条轴线。一条横跨南北,连接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故宫、景山、鼓楼,记录了故都风貌;一条纵贯东西,从天安门广场经过,两侧有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这就是著名的长安街。 tujian.org
51岁的马庆双在1路公交车当司机已经26年了。1路公交是一条与长安街几乎重合的线路。在马师傅的眼里,这条“神州第一街”给他印象最深刻的变化,一是路面交通由“自行车的海洋”变成了“机动车长河”;二是长安街在延伸,东西两端由原来的建国门到复兴门,分别延长到了通州和石景山,“十里长街”开始被称作“百里长街”。 tujian.org
“长安街在延伸”,这在首都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然成为一种象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新生活的“延伸”有一种更深刻的体会。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目前,北京已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在医疗保险上的无缝衔接,确立了医保制度全覆盖;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北京还将促进城镇失业人员政策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政策、社保待遇、公共服务“三统一”。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北京市、区两级财政向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救助、社区建设等“大民政”领域投入407.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0.8%。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从2009年1月起,北京开始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一切,都显示了北京在保障民生方面的新境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还是那个地方,如今变了样,破屋变成高楼,地摊变成商场,土坡变成绿地,臭沟变成鱼塘,昨天播下的心愿,今天收获希望!”这首歌曲,唱的是崇文区的一个现代化小区“金鱼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讲述百姓亲历的故事,见证祖国发展的历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北京市百姓宣讲团里,市民宋承芳的演讲题目就叫《当惊巨变金鱼池》。金鱼池小区所在地,就是当年老舍先生笔下的龙须沟。那是老北京一段苦涩的记忆:6000多米长的龙须沟全是陈年堆积的垃圾,5米以下才能见到真正的土地;住在这一带的,都是北京城最穷的老百姓。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龙须沟进行了大规模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的金鱼池,已是北京有名的住宅小区,其中有居民回迁住宅楼42栋。回迁户的住房面积平均达到77平方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感受到住房巨变的不仅仅是龙须沟的人们。截至2008年,北京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已达21.6平方米;而在30年前的1978年,这个数字是6.7平方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9年,北京计划新开工建设和收购政策性住房850万平方米,竣工200万平方米,完成旧城2万户居民住房修缮整治,启动门头沟、通州、丰台三片棚户区改造,为农村5000户特困家庭和1000户优抚家庭翻建维修住房。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一“大手笔”,将使更多居所简陋的低收入人群共享首都发展的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再写京华好风景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有人把北京的发展总结为“四个北京 三个北京”。“四个北京”指的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的功能定位: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三个北京”,即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是北京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后,确定的新的发展阶段一个远见卓识的目标。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8年,在北京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成功举办一届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誉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圆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7年奥运筹办,北京以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抓手,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2008年,北京市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超过9000美元。 tujian.org
以成功举办奥运会为标志,北京进入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阶段。2008年9月27日,北京市委召开常委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这是奥运成果的延续,也是新发展的开启。按照这一思路,北京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步伐愈加坚定有力。 tujian.org
漫步在东三环,中央商务区东扩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这个77座商务楼宇中的企业年纳税额达74亿元的黄金区域,将扩建3平方公里。与之相望的西城,汇集了众多国内外银行总部和分支机构的金融街正加紧实施西拓工程。作为北京规划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之一,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吸引世界前沿技术的热土。即便在历史风貌保护核心区的东城区,小巷深处的一座座四合院里,也展示着新型话剧、现代舞剧、设计创意。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关村汇聚了包括中科院、北大、清华在内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近300所,是北京发展的引擎。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88年5月,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创新”之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企业、客户乃至国外客户前来购买技术,每年的技术交易额占全国的1/4以上,其中6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输出技术成果,正在成为北京经济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北京的发展上,有两个数据令人投来钦羡的目光。一是第三产业的比重2008年达到73.2%,稳居全国第一,实现了产业结构从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的转变。二是财政收入平均增幅连续13年保持在20%以上。这两个关联的数据说明一个道理:北京产业结构正趋合理,科学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科学发展使北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25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9.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47元,比1978年增长12.2倍。北京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3.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5%。2008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8.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7%。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科学发展也使北京更具吸引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3万个,世界500强企业有207家在北京投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9年9月,北京市发改委透露消息,预计2009年北京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这将是北京发展的又一个飞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不管远近都是客人,请不用客气,相约好了在一起,我们欢迎你……”这是一首新时代歌唱北京的歌曲,如今正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传唱,也在全国传唱,不仅中国人会唱,在北京的外国人也会唱,她的名字叫《北京欢迎你》。她从四合院和普通人的视角,轻松、自信地展示了北京,展示了共和国首都更广阔的胸怀,更细腻的人文关怀,更悠远的蕴含。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长安街今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