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日,审计署发布了54个中央部门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被披露的部门中首次有了审计署的名字,抽审了4个所属单位,共查出“预算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单位”等5类问题。(9月2日《中国青年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乌鲁木齐大规模群众聚集事件总体趋于缓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国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全球率先问世投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砸掉事业单位"铁饭碗"
也要砸掉"金饭碗"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审计署5年来发布6千余篇审计结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国情报告: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自从审计署前几年刮起“审计风暴”后,“谁来审计审计署”的质疑声就没有间断过。去年10月,“审计署长沙办建豪华别墅事件”经过媒体曝光后,更是加剧了公众对审计署权力缺乏监督的焦虑。“左手监督右手”难逃护短避丑之嫌:与其他一些部门不乏违规收费、挪用经费炒股等“猛料”相比,审计署更多的只是“预算未细化、采购不规范、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等制度和操作层面的细节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性内容。在内外有别的态势之下,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审计署“选择性公开”背后一定另有玄机。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监督应该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事实上,审计机关的外部监督并不缺乏手段。监察部可以从行政执法角度监督审计机关,财政部可以从财政监督、会计监督角度来检查监督审计机关,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也可以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外部监督体系。
早在2007年8月,审计署曾向国务院起草了一份报告,主动要求引入“外部监督”,邀请财政部和监察部来监督审计署。遗憾的是,两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依旧是审计署的自查自纠。“自揭”诚可贵,“他曝”价更高,但愿这一天的到来不要让公众等得太久。(作者:张遇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