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图为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新华社记者陈之平摄(资料照片)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吴晶)高家柳沟村只是山东省莒南县县城东北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然而,50多年前,这里的300多户农民却个个是明星,他们的“识字经”更是全国争先效仿的典型。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6亿人口中有4亿多是文盲,相当于总人口的80%,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
“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当时在教育部负责成人教育事务的老干部李吉元说。为此,党中央迅速作出决策、部署。1950年,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明确指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当年,高家柳沟村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合作社找到其中7人作记账员。可他们识字不多,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等很多都写不上来。他们只好用画圈、画杠代替,时间久了,圈杠满天飞,成了一笔糊涂账。
迫不得已,高家柳沟团支部创办了记工学习班,想尽办法组织社员学识字。社员们从学写身边人的名字开始,逐步学到土地、农活和各种农具的名字。初春了,他们边春耕边学习“春耕”这个词;推车送农家肥了,他们就学习“车襟”“推车”之类的词。
为了防止“不用就忘”,学员们利用劳动间隙,在田间地头开起了学习班。2个半月过去,参加学习的115名青年中有19个能当记账员,92人能记自己的工账。得知高家柳沟村的扫盲工作,毛泽东同志十分高兴。1955年12月,他对该村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作了亲笔批示。
“很快,各地纷纷开始编写扫盲教材,举办形式各样的扫盲班,扫盲运动被推向高潮。”李吉元回忆说。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