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9月8日电(记者何伟)被誉为“格萨尔故乡”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黄河源头地区,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下水位大幅下降。经过积极治理,目前黄河源头地区重现了“千湖美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果洛藏族自治州雨水增多了,牧草茂盛了,草原上野生动物也多起来了,重现了往昔风光无限、神秘瑰丽的高原美景。果洛州境内被誉为“黄河源头第一县”的玛多县近几年的生态变迁,已成为果洛藏族自治州退牧还草及生态保护工程取得实效的缩影。
4年前,记者在玛多县采访时,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风沙蔓延、草原退化、湖泊干涸的景象,越来越多逐水草而居的高原牧民移居他乡,曾经的富裕县成为了青海省重点扶助县。
4年后,记者再到玛多县,看到的却是成群结队的藏原羚、藏野驴在湖边悠闲觅食、嬉戏,茫茫草原上野生动物、羊群与牧民“和谐”共处的场景。素有“千湖之县”美誉的玛多重现了昔日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
玛多县副县长万玛加认为,这些巨大变化主要源于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在这一地区先后实施的退牧还草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通过退牧还草、灭鼠、沙漠化治理、移民搬迁、人工增雨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玛多县生态系统初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他说。
记者近日在玛多县采访时看到,该县境内214国道线两旁分布着一片片人工沙障,人工铺设的石头网格与披碱草等沙生耐旱植物相结合,已将移动沙丘固定下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