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印象中国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8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从“一桌饭”到“一条龙”的婚礼变迁
2009-09-08

新华网上海9月7日专电(张建松、王飞丹)首届上海现代婚礼消费产业博览会日前在沪举行,短短三天内,吸引了6万多人次参观,交易额逾亿元,平均每位观众现场花费1600元,创申城历届婚展消费之最。

在开阔的上海展览中心内,琳琅满目的婚纱礼服、精致艺术的婚纱摄影、款式各异的喜糖请柬、豪华气派的酒店婚宴、体贴周全的婚礼公司以及价格不菲的结婚房产、黄金珠宝等“一条龙”式现代婚礼产业,在展会现场应有尽有。

上海邮政还在展会上首次发布了个性化的新人邮票。每张邮票的左边是一张喜气洋洋的大红色剪纸,右边则是新人的婚纱照和生活照。计划在10月26日举行婚礼的陆韵浩夫妇当场就定制了50套。新郎的父亲说:“我们家有几位长辈、亲戚居住在国外,他们不能回国参加婚礼,我觉得很遗憾,将这种个性化的新人邮票寄给远在海外的亲朋好友,很有纪念意义。”

耳闻目睹在家门口附近上演的这场“婚礼嘉年华”,80岁的沈顺根老人很是感慨。52年前,沈老伯经人介绍认识了已故的老伴雷兆贤。当年,沈老伯28岁,老伴22岁,在当时都已经属于大龄青年了,两人都不敢有过多的择偶要求,恋爱三个月后就决定结婚了。“我们结婚时没有自己的婚房,连婚床都是向房东借的,更谈不上什么聘礼了。”沈老伯回忆说,“结婚那天,我下午按照约定的时间,自己骑着三轮车上女方家接新娘。新娘收拾好自己的洗换衣物,坐着我的三轮车一起回来,这样就算嫁给我了。”

当天晚上,双方的亲友还聚在一起吃了一桌饭。“上世纪50年代的婚宴流行六大菜:一只蹄膀、一条鱼、一只鸡、一只鸭、一盘红烧肉、一盘走油肉。”沈老伯说,“好不容易配齐的这六大菜婚宴,一共花费40余元,是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相比上世纪50年代婚礼的简单,80年代的婚礼逐渐讲究起来。52岁的王晓方与妻子杜雅珍是在1983年结婚的。“记得当时,我特意到上海天山商厦买了一块120元的上海牌手表和三斤绒线,作为给女方的定亲礼。”王晓方说。在结婚前一天,杜雅珍特地花了5元钱烫了一个当时十分流行的长波浪,王晓方也到理发店给自己的头发吹了风。

结婚当晚,他们置办了16桌酒席,每桌18个菜、100元左右。“80年代的婚宴以鸡鸭鱼肉为主,烹饪上并没有太多技巧,大都是日常饭桌上的家常菜,比如炖土鸡、清蒸鱼、肉丸等。”王晓方说,“不像现在宾馆酒店的婚宴,不仅囊括了山珍海味,还都起了好听的名字,萝卜酥可以做成天鹅含蓄深思的样子,盛菜的容器本身就是可食用的脆皮……精湛的烹饪技艺几乎让婚宴变成了一场艺术盛宴。”

50多年来,沈老伯一直觉得自己当年的婚礼太过简单而愧对老伴。“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婚礼举办得隆重一些是应该的。”他说,“不过,走进婚姻围城里的年轻人,最重要的还是互敬互爱、相濡以沫地过日子。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夫妻之间更应该互相体贴照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深圳新组建部门挂牌
    ·考试要突出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检测评价(
    ·每人每年660元,国家出!(政策解读)
    ·大庆精神代代传
    ·坚持“干什么、考什么”
    ·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温家宝重要批示精神全力
    ·山西太原设立“无会周”让干部抽身下基层
    ·六十年两度“闪光”(我和我的祖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拟提请十七届四
    ·中国人:活得更长身体更壮(经典中国·辉煌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