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1日电 题:“打洋工”和“洋打工”故事里的中国信心
新华社记者 蔡敏 王攀 曹霁阳
37岁的黄其明对自己经营了几个月的卡拉OK厅很有信心。在西班牙打拼了13年的他告诉记者:“国内房租、人员工资等成本都低很多,前景令人期待。”
黄其明和同伴投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打造的这家歌厅,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这位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打工仔如今在西班牙经营着3家餐馆。
“我和许多徽州老乡一样,没有什么别的优势,无非比别人更能吃苦罢了。”他说。
黄其明的老家在黄山市歙县棠樾村,这个村的槐塘村民组有1200多人,却有五、六百人长年在意大利、荷兰、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务工,资产在欧洲超过百万元的老板就有80多人,因此被誉为徽州故里的“欧洲村”。
去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和黄其明一样在国外打工起家的槐塘村人纷纷回乡创业。黄其明说,这两年自己餐馆的收入至少比往年减少了30-40%,他开始把发展的目光更多地转到了国内。 [1] [2] [3] [4]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