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宜昌9月15日电(记者魏梦佳、沈翀)在三峡工程开始向最终水位175米蓄水之时,中国三峡总公司有关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解释了三峡工程分三期蓄水的原因。
据了解,三峡工程分阶段实施三次蓄水经过长期论证,审慎考虑了三峡移民、泥沙淤积等综合因素。2003年6月,三峡工程首次蓄水,坝前水位达到135米,三峡工程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枢纽初步产生效益。此时三峡大坝没有完建,其中右岸部分还需依靠围堰挡水。
2006年9月,三峡工程实行第二次蓄水,成功蓄至156米水位,标志着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开始发挥防洪、发电、通航三大效益。设立这一水位,主要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库区移民要逐步搬迁,时间上有缓冲余地;二是担心重庆港区发生泥沙淤积,而156米水位回水在重庆下游的铜锣峡以下,不会影响到重庆港区。
通过前两次蓄水,在综合考虑枢纽工程、移民搬迁、地灾治理、泥沙淤积、生态环境等因素后,2008年9月进行了三期首次试验性蓄水,水位达到172.8米时停止了继续蓄水。今年9月15日凌晨,三峡工程开始向最终水位175米试验性蓄水。
据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介绍,175米水位是三峡工程竣工后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整个工程将在此次蓄水中得到全面检验。在这个高水位下,工程各项运行条件将达到设计要求,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等各项预定效益将得到全面发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