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脉横贯青海全境,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祁连山横亘于南北两翼。沱沱河、通天河,听名字就让人震撼。4500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沿湖绕一圈就是360公里。终年积雪的冰峰,一望无际的草原,茫茫的戈壁大漠,秀丽的湟水谷地,旖旎的高原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都让人流连忘返。
“青海旅游,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火过。”生态旅游出现“井喷”现象,旅游业迅速壮大。
盛夏,南来北往到过青海的朋友,无不说自己仿佛掉进了“大凉吧”,那份凉爽和惬意,真是让人感到幸福。气候也成了青海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人少的地方最好玩!”要是按照海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周正的这个说法,那青海的地广人稀也是旅游优势。
生态旅游是以不影响环境为前提的一种旅游模式。近年来,青海把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作为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来抓,对原生态的旅游资源进行超前规划,开辟了环西宁旅游圈,北线开辟了门源、祁连山风光之旅,中线的柴达木、可可西里之旅,南线的三江源之旅,以及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神奇青海体验之旅等等。今年8月1日,青海玉树机场正式通航。这意味着,三江源高原生态旅游,从此有了快速通道。
地处西北内陆的青海,正敞开胸怀走向世界。2001年创办的首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如今已成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更成为青海的一张耀眼“名片”。“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正成长为展示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果的国际性品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以诗歌艺术形式,讴歌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时代精神;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会、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青海湖国际沙雕与大地艺术节等,都在向世人展示着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画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近年来,省旅游局每年都组织向海内外推介青海旅游的活动,今年在上海期间,带去的土特产品,很快被一购而空。
今年,青海的生态旅游出现了“井喷”现象。1至7月,入境旅客和旅游外汇收入增长30%以上,累计接待游客607万人次,平均每个青海人接待一人次以上。夏秋旅游旺季,更是出现“一票难求、一铺难定、一(旅行)车难要、一导(游)难请”的局面。“青海旅游,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火过。”青海省旅游副局长徐浩兴奋地说。
记者在青海采访期间,竟遇到了三拨熟悉的朋友!偶然之中有必然。这些年,青海“凉吧”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往返西宁的机票,很少打折,有时根本就没有打折。有人说,西宁实际已成了中国夏季会议的中心。在西宁宾馆,我们看到,这里的会议一个接着一个。
旅游是就业工程。青海省旅游局副局长徐浩说,2000年以来,青海旅游业迅速壮大:三星级宾馆从当初的三、四家发展到现在的20多家,导游人数从6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上万人,旅行社从40多家增加到200多家,旅行车从十几辆增加到现在的近400辆。
旅游是富民工程。海东地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号称“高原小江南”,这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撒拉族风情吸引着八方游客。在三兰巴海村韩伊拉斯家的院子里,植物满园,果树飘香,高高的房檐和窗户上,精雕细刻。韩伊拉斯的父亲韩军告诉我们,这里是“农家乐”旅舍,一次最多可接待100多人,今年7月开业以来,获毛利15万多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西侧的金银滩草原,草色青青,菜花金黄,白色的羊群,黑色的牦牛,交相辉映,好一派初秋的高原田园风光!“西部歌王”王洛宾就是在金银滩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如今,这里的牧民利用草原发展起了旅游业。苟学勇将他家承包的700多亩草场开放了300亩,供外来游客观光、骑马。旅游收入加上自产自销牦牛酸奶,他家一年净赚7万元。
感言:“绿色经济”的最高形态是“卖风光”。发展旅游事业,适当的硬件建设是必要的,但也应该重视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比如,暑期的学校,居民的空屋,以及尽量避免在旅游旺季召开省内的会议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