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探索“智库”模式提升国家科学决策能力 |
2009-09-21 |
|
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在借鉴西方国家的“智库”模式来提升应对各种复杂重大挑战的能力。
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被称为中国“最高级别”智库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成立,以及它在今年7月在北京主办的“2009全球智库峰会”。
考察这个中国新智库,不难发现有一些西方智库模式的影子。北京的一些观察家说,这是中国政府为提升决策力,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建设中国特色高级智库的一次新探索、新飞跃。
今年3月成立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一大特点是“高官云集”。理事长为国务院前副总理曾培炎,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团队汇集了中国一大批在任和退休的部长级官员、中央企业负责人以及国际知名的中国经济学家。其中也包括来自香港特区的重量级人物,如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国际商会主席冯国经分别出任执行副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前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应邀担任顾问。
这是中国新型高级智库借鉴西方“半官半民”智库模式的一个鲜明表现。中国原有的高级智库多为“官办”,只有极少数是“民办”。而美国等西方国家高级智库则多为“官民结合”,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在进入白宫前,都曾在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兰德公司等智库任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汇集了一大批退休高官,他们既能以退休者的身份接近民间,又能因原来的职业经历而知道决策层的需求,并能将社会意见快速反馈至中国高层决策者。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个新智库还借鉴了西方智库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成立专门的基金来筹资以维持运转,这意味着不吃“皇粮”,而靠市场化运作,有利于保持研究的独立性。
据知情人士介绍,为筹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有关人士对美国等国的智库进行了多方考察。
“我的心愿是把中心打造成世界一流智库,为中国的智库建设作出有益探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08访问学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莉丽指出,中国历史上就重视智库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称霸天下,纷纷招揽有各种特长的人,便产生了门客制度。如有名的平原君、信陵君都号称有“门客三千”,可视为中国智库的雏形。
当下国际通行的对智库的定义是,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研究机构约2500家,其中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为政府服务的“智库型”研究机构达到2000家左右。
王莉丽说,中国智库的最大特点是以官方智库为主,大学附属性和民间智库为辅,与美国相比,中国智库的独特优势就是官方智库与政府的关系密切。但中国智库的薄弱环节是质量和独立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美国智库最大的特点是独立性和‘旋转门’机制,值得中国智库学习和借鉴,”她说。何谓“旋转门”,就是智库学者和政府官员之间的流通。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在离开白宫后又重回智库。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政府形态发生了变化,正在实现由行政型政府向管理型政府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决策的责任机制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重视建设、利用和创新智库已成为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召唤。
近年来,中共中央政治局时常邀请不同研究机构的学者到中南海讲课。另外,诸多政策领域,如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从议程启动到具体方案选择,每个阶段都能看到智库专家的身影。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中国智库建设即将迎来一个新时代,高层愈来愈重视。如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加强储备性政策的研究”,而智库肯定是“储备性政策研究”的重要角色,因为它是政府之外惟一专业从事政策研究的机构。
“为什么最近‘智库’越来越被重视?这不是因为中国以前没有智库,而是因为中国在发展建设中日渐感到因缺乏优秀智库的不足,”王辉耀说,“另外,公民社会的日渐形成,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社会参政等理论的形成,也是智库发展所需要的人文环境。”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丽莉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官方智库依然将保持其核心影响力,但一部分官方智库在其资金来源、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上会进行大幅改革,吸取西方独立智库的经验,使其研究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更加多元化,成果更具独立性和创新性。(新华社记者 柴海亮 顾钱江 李怀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