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21日电(张建松 李闻莺)50岁的魏云寺是上海海关大楼第四代护钟人。每天,他都会沿着海关钟楼狭窄而陡峭的旋转楼梯拾级而上,查看、维护海关大钟的机械设备、校对时间,每周两次给大钟上发条。
19年来,这已经成了魏云寺生活的一部分。他熟悉大钟上每一个零件和齿轮,听惯了每两秒一次的滴答声,更听惯了每15分钟一次的悠扬乐曲声。
与百年外滩同成长的上海海关大楼,是上海滩沧桑巨变的见证;而日日不息的海关钟声,也一声声叩响着大上海的变迁。
海关是“国门的钥匙”。然而,从1854年至1949年长达95年时间里,上海的这把“国门钥匙”却一直掌控在外国人手里。
上海海关原名“江海关”,是中国第一批正式以“海关”命名的边境管理机构之一。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攫取江海关的行政权,成立税务管理委员会,建立外籍税务司制度,中国的关税主权自此落于外国列强手中,江海关也沦为中国第一个由外国人把持海关事务的“洋关”。1949年以前,江海关的历任总税务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关长)除了2个中国人外,其余的全都是外国人。
建造于1893年的上海海关大楼曾经是上海外滩最高的建筑物,高耸的钟楼和大钟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钟楼分机芯房、铜钟座、旗杆台三层。机芯房是大钟的心脏,成百上千个齿轮互相咬合,直径超过12毫米的钢丝绳代替了普通钟表中精细的钢丝。钢丝绳下面连着三个巨大的钟摆,最大的一个钟摆重达1吨多。上海海关大钟由英国Whitchurch公司设计制造,总造价5000多两白银。1927年制成后从伦敦运到上海,包装木箱连同大钟重达6.25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